位于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顶端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称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自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合肥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加快建设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合肥立志成为承载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代表国家层面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EAST装置,中文名为“东方超环”,俗称“人造小太阳”。今年5月28日,EAST装置实现了1.2亿摄氏度101秒的可重复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摄氏度20秒的等离子体运行。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等离子体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严蓉告诉记者,这再次刷新了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的世界纪录,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严蓉:“我们是在超导材料的制备以及低温方面,还有这个材料方面,在国民经济的应用方面,都有把他们的关键技术进行转化。朝着未来建成下一代聚变堆,以及未来建成核聚变核电站,它的应用方面的话应该说是更往前的迈了一步。”
EAST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自主设计开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是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全超导偏滤器托卡马克。自2006年建立以来,已运行15年,进行了16轮物理实验,先后创造了10多项托卡马克运行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
科学仪器是高新技术和尖端技术的结合体,在促进合肥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合肥市现有、在建、预研科研仪器11台,数量居全国前列。同时合肥重。
大项目推动强劲有力,正对标国家实验室,围绕科学中心四大领域,组建运行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加快组建环境研究院、未来技术研究院等五大综合研究平台。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让城市的创新能级不断攀升。近年来,合肥主要创新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创新能力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高居全球第十九位,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从科研工作者到企业创始人,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如海成功完成了这一角色转换。他带领团队攻克无人驾驶系统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成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目前,企业研发生产的无人驾驶摆渡车等产品已经在南京、广州和南昌等城市实现落地应用。
“以往,能够把一个成熟的技术变成产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江如海告诉记者,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中科院合肥创新院提供的全方位支持。
江如海:“公司到从无到有到现在,其实最重要的依托平台是中科院合肥创新院这个平台。它首先是这个中科院的一些科研成果拿到这边做转移转化的,那么我们是利用他这个平台提供的场地资金、还有市场渠道,还有公司管理相关的一些培训,把这个团队给培养起来,接着利用咱们合肥市的这种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产业政策的扶持,所以我们能够逐步发展起来。”
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副院长黄叙新表示,不少科技工作者理论研究方面的实力很强,但对市场化运营缺乏了解。中科院合肥创新院要做的就是依托技术、资金及市场等优势,帮助企业尽快孵化科技成果。
黄叙新:“要提供好这个创业孵化的服务,就是对这个项目开始成立的时候,提供创业的股权设计、创业融资、创业商业计划书的辅导,包括创业咨询、一些创业宣传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服务。第二个方面就是融资,初创企业融资是比较难的,我们依托的就是合肥产投,采用了多渠道的这个组合拳。”
截至目前,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个、公共服务平台4个,累计投资孵化企业170多家,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900多项,39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是目前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癌症放疗方式。位于高新区的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多学科交叉创新技术优势,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开展超导质子治疗装置的国产化研制。公司副总经理刘璐说,目前系统正全面开展整机调试工作,力争尽早实现国产化,降低治疗成本。
刘璐:“我们也在加快建设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的验证基地,也就是说一个临床的小医院,然后在这个医院里,我们把整台设备搬迁至临床医院里进行临床调试。预计时间是明年年底整机移机,然后开展临床实验,一年时间内临床实验就可以做完,然后正式报批质子治疗系统的注册证。我们现在也在和相关医院开展相应合作,国产化或者是产业化的工作我们是在同步推进。”
立足创新发展,合肥正加快布局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我国类脑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已投入运行,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落户合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
市发改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管理处处长张杰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丰富完善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张杰:“进一步丰富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开展高水平的技术研究和一些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技术开发,打通技术研究到应用的环节,提升攻坚的实力;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功转化;探索制度创新,为科学中心建设激发充分的活力;持续完善对外开放合作的机制,努力将合肥科学中心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记者︱汪屹君
责编︱大宝 方铮
出品︱合肥新闻广播“言规政传”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