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学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记录表老师指导意见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使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相处,共同探索学习。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者问题没有带来任何伤害,老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表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启发和启发,让他们坐下来有成就感。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老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会提问的重要性。通过爱迪生的“我能孵出小鸡吗?”牛顿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和其他具体事例,可以教育学生学习善于思考和探索的科学家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理解“质疑和提问,知道大部分知识”和“思考始于怀疑和惊奇”的原则。我们还应该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只有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才能发展。

首先,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学生不会问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问什么样的问题。在初始阶段,教师要通过演示问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得到启发,有规律可循。当然,在演示提问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尝试提问。

质疑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的深入探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学科进行教学。比如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课教学时,有学生提到:“仙人掌的刺为什么是植物的叶子?”其他同学听后哄堂大笑,但当我问他们如何解释时,他们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很有价值。通过与荷叶和荷叶的比较,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们也明白了为什么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片会出现异常的原因。

每次上课前,学生都会认真准备,精心策划,让他们充分预习,为课堂实验准备材料。使每个班级都能达到团结、合作、共同探索、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活动?我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工作,承担责任,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报告.老师负责观察和指导,使一个班级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获得知识。

二是合理拓展相关内容进行探索

1、整合专题探究:如四

下《食物》单元教学的尾声可以安排与饮食健康或养生有关的知识,既拓展了生活经验,又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做了一个提升,让学生能学有所用,真正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2、课外延伸型探究:有些探究活动,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而学生又有很大兴趣,教师就可顺势布置为课外延伸探究内容。如对凤仙花的种植、养蚕等
需要较长时间的动植物观察饲养活动及天象观察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只能安排在课余时间,或者集体种植养殖,摆放在班级生物角,以供师生可以实时交流。





3、科技制作类探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学有所得又有所创新,五六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科学小制作、学生往往跃跃欲试,可在课堂上讲清原理要点后,作为课外作业,小发明探究活动,如五上《光》单元的制作潜望镜,除了学具中提供的材料,提倡学生其他材料如牙膏盒,PP管等做出别具一格的潜望镜。



三、必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1、核心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无法完成目标,因此必须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中段学生来说,班级的“生物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小饲养(养一些金鱼、小乌龟、蚕等)、小种植(比如凤仙花等)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有力地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完成课堂上不能完成的任务。



2、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标准》中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博物馆、科技馆应该成为学生拓展科学知识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四、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展的建议



1、指导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要体现指导性,对学生的拓展性活动更是如此。教师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可采用奖励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活动能坚持下去。在拓展性活动前,提供可行的方法或计划,为学生的观察、探究搭好框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整理。



2、趣味的设计内容
趣味实验,科技制作,船模航模,机器人,电子科技等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趣味实验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可以是个人的,小组合作的,甚至是大型项目。



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其思维、智力和才能各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而传统课程设置面较窄,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校必须通过个别化、多元化的拓展性课程,来培养学生肯定自我、创新思维、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学生合作、动手、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我们也相信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启另一扇窗。





总之,学习方式应以主动探索为主,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学生的合作体验可以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主动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等现代社会所需的素质。课堂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能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的机会,对于成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陈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