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外星科技创业 创业从黑科技体验馆开始岁月染流年

日前,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将建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点燃了中国公众对火星的热情。事实上,这是一个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策划的火星主题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在火星上生活是否真如科幻电影中的一样?

人类移民火星还需要多长时间?

该项目将给我国火星探测和火星研究带来哪些影响?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综合部主任刘,请他从科普、科学、科幻三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

1模拟基地并非“火星殖民地”

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火星模拟基地的建立是为了未来登陆火星做准备”,甚至有外媒称“中国将在地球上建造第一个‘火星殖民地’”。这个项目是什么样的项目?

目前,刘晓群:媒体误读了中国首个在建室外火星模拟基地的报道。这次将要建造的火星模拟基地,主要目的不是为未来登陆火星做准备,更谈不上在地球上建造首个“火星殖民地”.

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剧照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建造一个以太空探索为主题的科普旅游设施。近年来,火星探测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活跃,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火星有着高度的关注和热情。我们一直在思考能否通过市场机制将天文科学、太空探索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结合起来,为火星打造科普基地。

2016年初,中国首个火星探测项目正式公布,这一想法落地的环境也相对成熟。为此,我们于2016年11月签署了中国火星模拟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建成了中国首个集沙漠旅游、主题休闲度假、天文与航天科普、影视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火星文化创意体验基地。

项目主体由“火星社区”和“火星营地”.“火星社区”组成,是一个火星主题休闲度假文化公园,包括智能太空酒店、夏季露营帐篷区、互动火星体验馆、互动数字天文馆、科普观测天文台、智慧农场、智慧能源系统、自动气象站等附属商业服务设施;“火星营地”是由多个舱室组成的全封闭高仿模拟火星驻留基地,可根据后续发展需要逐步扩建。

总的来说,我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项目是人类深空探测活动与青海特色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的产物,能够满足近年来公众日益高涨的太空探索热情和了解火星的需求。

当然,未来该项目可能会与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创造和提供相关科学实验条件,开展火星相关的科学研究和野外实验,如在火星上模拟恶劣天气、复杂地貌、高度沉默、深度隔离等环境条件,开展火星生存技术和空间生存训练综合测试评估研究,光伏、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研究实验,深空探测航天器有效载荷地面验证试验等。

2人类在火星上生活,并不会很美好

要“模拟”火星,首先要知道火星是什么样的。目前,人类探索火星表面的环境是否已经明确?火星模拟基地最终选址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的赤壁地区,因为那里的环境与火星表面相似?

自1960年苏联在刘晓群:发射火星1960A探测器以来,人类在火星上的太空探索活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证明,火星是一个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地形多样、表面荒漠、大气稀薄的冷星球。


一些科学家发现,今天的火星曾经有过火山活跃时期、有过大量的水、存在小天体撞击形成巨大陨石坑以及瞬间洪水冲刷的痕迹等,火星表面情况基本上是清楚的。



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存在的证据


经过考察,选址在大柴旦红崖地区,是因为那里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在宏观上都有类似于火星的特征。比如说当地主要地貌为荒漠和雅丹,有经过风蚀雨蚀的红土丘和干涸的河床,中心区域基本上没有植被覆盖等。


此外,也要考虑其周边已开发或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情况、科研科普和旅游文化资源以及区位、交通条件等。


人类在火星上生活,到底会怎么样?怎样在地球上模拟体验火星生活?


刘晓群:基于目前国际上火星探测的科学发现,人类在火星上生活,应该并不会很美好。因为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比如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大气密度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一年中有1/4的时间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尘暴之中;平均温度很低,一年四季都是冰天冻地;昼夜温差可以在100℃以上,远远大于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因此总体来说,火星虽处于科学上的“宜居带”,但其现状并不适合人类生存。


在地球上模拟体验火星生活,在国内外均已经有先例。比如,2010年俄罗斯“火星-500”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2015年美国“夏威夷太空探测模拟实验”、2016年中国“太空180”大科学试验等。



美国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工作人员身穿太空服在模拟火星居留地进行采集地质样本等研究活动


我们拟在“中国火星村”里建设类似的火星体验营地,规划设计为若干舱段组成的高仿模拟火星驻留基地,初期主要包括起居舱、睡眠舱、健身舱、工作舱、医疗监测舱、生物舱、辅助舱等舱段,这些舱段尽量仿造真实的太空舱和科幻中的外星基地。例如,舱内的空间不会太大,吃的也可能只提供罐头、方便面、压缩饼干等食品,洗浴、如厕等也不会很方便。


我们设想,要尽可能让参与者体验到在火星上的真实生活,到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在火星上生活并不会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和美好,要让人们通过体验感受到,地球才是人类最美好的家园,最终共同爱护和守护地球。


3中国已有能力瞄准更远的深空,探索火星


既然火星目前并不适宜人类生存,为什么人类还对火星越来越感兴趣?


刘晓群: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是火星探测,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热情整体上越来越高。


正如在197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航行中心原科学副总监厄尔斯特·斯图林格博士写给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的回信《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中所说:“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当人类站在火星永久栖息地上时,眼中一定是更加开阔的宇宙。”


至于为什么是火星,也很好理解。火星和地球是太阳系里的“兄弟”,有四季变化,火星上的一天时间与地球上一天相近,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地方。在科研上,由于火星上很好地保存着能反映太阳系内早期历史的地质记录,有助于帮助人类认识生命诞生的环境、行星演化过程以及生命演化和地质演化历史如何耦合。


再加上最近几年一些文化产品,特别是好莱坞大片,比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科幻电影的热映,使得人们对火星充满了好奇。


所以不仅中国,近年来世界主要航天国家都持续开展火星探测活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阿联酋等都发布了火星探测的计划。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哪些?跟国外相比处于什么水平?


刘晓群:我国的探月工程已开展十多年了,大大提升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整体实力,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现在,中国已经有能力瞄准更远的深空,首先是探测火星。


当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公布的计划,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初已正式立项,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将采取轨道器加火星车联合探测方式,计划将在2021年前后实现火星的环绕遥感和着陆巡视探测,在未来还要实现火星的采样返回。


不过,想要去火星,对哪个国家而言,都没那么容易。在业界,火星有“航天器的坟墓”之称,火星探测初期约有三分之二的探测器都以失败告终。探测火星有很多难题,比如运载火箭、火星着陆区的选择、测控、先进有效载荷等。比如欧洲空间局最近的探测火星计划波折重重,屡次推迟了发射的时间。


国际上火星的探测主要还是无人探测吗?有没有把人送上火星的计划?


刘晓群: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计划包括了将人送上火星。不过,目前各国的火星探测都以无人探测为主,为将来载人的火星探测任务开路。


美国在犹他州沙漠里建立的火星模拟基地


以美国为例,无人探测项目包括正在设计制造的火星2020漫游车、仍在火星表面探索的“机遇号”和“好奇号”火星车、仍在轨道上绕着火星探测的火星奥德赛探测器和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以及最近帮助科学家了解火星大气发生了什么的MAVEN(火星大气与挥发性演变)探测器等。


4人类移民火星短期内不可实现


有专家提出,人类可能在未来20年就可以登陆火星,互联网上还有一些关于移民火星的商业项目,发动公众进行众筹或捐款。对此,您怎么看?


刘晓群:前面谈到,总体来说火星的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生存。暂且不说将人类大规模送到火星的难度,人类移民到火星,首先就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个人认为,移民火星在短时期内,比如五十年内,仍然属于科幻概念。


当然,我并不反对科幻作品。科幻对于启迪科学兴趣、激发太空探索,包括火星探测热情是有积极意义的。最重要的是培养、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相信人类的天赋使命是走出地球,正如被誉为俄罗斯火箭之父的康·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不过,不排除有人借火星移民项目“忽悠”公众,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火星的环境目前不适合人类生存,那能否像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里的男主角一样改造火星?


刘晓群:改造火星我相信最终一定会实现,但并不容易。尽管人类已提出一些改造火星的初步设想和行动方案,比如人为增加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强火星大气层温室效应,提高火星表面温度。


还有引种适宜在火星生存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以改变火星大气组分等。但从目前的技术状态来看,还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总之,把火星改造得宜居,需要巨大的成本和长时间的努力。对广大公众而言,地球正值壮年,我们不如好好珍惜和保护它,毕竟这是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9月7日《你想体验火星生活吗》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