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勒图案,是一起引起当代国人广泛关注的冤杀案。案件的重查和纠正,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1878年,甘肃张掖也曾发生过相似案件。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驻节肃州,就近厘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陕甘总督左
总兵查案:误把铁锈当血迹
1878年9月的一天,甘肃张掖城外的河滩上出现了一具无名男尸。当地居民发现死者是一张新面孔,用刀擦拭了他的喉咙。村里的老人张看到后,跑到张掖市报警。县令带着衙役看了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于是要求当地驻军追查凶手。影视剧中的清兵
警备司令易生于江西南丰。早年参加湘军,屡立战功,被提拔。易的营地离发现尸体的地方不远。懿从引部下于三元,乘马杀之。
是张,一个村里的老人,领导易。当他们经过附近的一个村庄时,一户人家的门开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坐在院子里悠闲地聊天。伊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看见这户人家的墙上挂着一把大刀。于是,上前询问。老人和年轻人都是叔叔和侄子。我叔叔的名字叫杜敏。他六十岁了,一直务农。我侄子杜良家,前几年参加团练,家里人把这把大刀一直挂在墙上。
清代腰刀
这把大刀已经好几年没用了,挂在墙上,生了锈。然而,易错把铁锈当成了血,认为这把大刀是杀死无名之辈的武器。在审问过程中,杜良家大发雷霆,险些与总兵易发生冲突。伊桂莲大怒,用绳子将杜良家绑了,带了杜敏回寨。
张掖废弃的清代包子
刑讯逼供酿出了一桩冤死案
,易开始审问杜良家。杜良佳跪在地上回答,说不能承认自己没做过的事。当地老人张站在边上,吓得直哆嗦。"他害怕营地里的力量,不敢阻止它。"他一句公道话也没说,先悄悄溜走了。
易首先要求有人给他一个老虎凳子。
杜良佳痛哭起来,但还是否认了。
接着,易对严刑拷打。他让部下余三元烧了他从杜家搜出的大刀,烧了杜良家的腋窝、肚子、肋骨、肚脐和腿。这时候杜良佳支持不住了,他承认自己为了赚钱杀了别人。当场,易要求杜良佳在供词上签字。
清代张掖的古建筑
第二天,易把杜良佳交给了张掖县县长林明欣。林县长提审此案时,杜良佳翻供,称自己没有杀人。林县长认为杜良家不老实,于是叫人打杜良家的嘴。弹了口,检查了身体,才知道是杜良佳收到了
烙烫的酷刑。林县令连忙叫人取掉刑具,又叫人请来医生瞧病。还没有来得及给服药,杜良甲就因伤致死,一命呜呼。紧接着,杜良甲的叔叔杜敏老人,也因为受惊过度,忽然死于张掖城内的一家旅社。转眼之间,原本坐在自家院子里闲聊的叔侄俩人,竟不幸接连遭到无辜祸死。

慈禧太后过问案情
真正的凶手忽然开口招供了
冤案的转机发生在几个月后。
山丹县令胡钧学,办理一起盗窃案时,有嫌犯为减轻惩罚,供出自己有一名同伴陈虎,某月某日在张掖上沤波渠的小河滩上犯了大案,害死一条人命。
山丹县令胡钧学,顺藤摸瓜,擒来陈虎。没有想到,审讯一番,陈虎竟顺利招供。陈虎供称自己是陕西人,和几个同伴一起出来投军打仗,后来擅自离营,浪荡在河西一带。有一天,几个人结伴路过张掖城外,和其中一人因琐事起争执,扭打中出刀杀死对方。

今日张掖的原野
陈虎的招供,使山丹胡县令大为吃惊。胡县令认为杜良甲之死,必是错杀无疑,心中又气又怒,又断然不敢替人掩盖,遂立即报告给了左宗棠。当时,左宗棠在肃州行营,正指挥西征军善后新疆军务。
左宗棠接到报告很吃惊。左宗棠看来,当兵的怎能去干预地方上的刑事案件呢?无疑,将军易连桂“疑凶妄拿,伤毙平民”。
左宗棠如何处理这起案件,对他来说是个考验。易连桂是麾下猛将,跟随他多年奋战,刚从新疆凯旋回到甘肃。私人情感与公平正义的角力中,左宗棠会有怎样的选择?

左公在张掖大地上留存一段佳话
左宗棠对涉案二品官员的处置
易连桂错杀杜良甲一案浮出了水面。
左宗棠秉公办理,派人把易连桂传唤到肃州行营,予以询问。各种人证和供词的面前,这位骄横跋扈的将军低下了头颅。易连桂本人后悔莫及,不知所措,只求左宗棠饶他一命。随后,易连桂的同僚纷纷来向左宗棠求情,希望左宗棠顾念易连桂昔日带兵打仗,屡立战功,身负多处枪伤,网开一面。

左宗棠麾下的西路清兵老照片
不久,左宗棠宣布案件的处理结果。
(1)总兵易连桂诬陷无辜杜良甲,刑逼致其死亡,以故意杀人罪定论。按照大清律令,判总兵易连桂斩监候。(2)杜良甲被易连桂打成重伤之后,张掖林县令又叫人打了杜良甲的左腮,并非致命之处,但林县令不问实情,疏忽冒昧,犯下大错,以革职论处。(3)乡里耆老张进禄,明知杜良甲有冤,却不敢直言,杖打八十。(4)杜良甲的叔叔杜敏之死,系病死旅社,毋庸置疑。

左宗棠麾下的西路清军
左宗棠秉公执法,巍然屹立,不为私情所困。只是,案犯易连桂担任过总兵,又是朝廷二品大员,对其执行死刑需报请刑部复议。故而,案件迟迟不能了结。左宗棠坚持下,刑部1880年春天有了明确答复。随后,总兵易连桂被处决于甘肃兰州。
这起案件在京城引起轰动,原因是《京报》在光绪六年向社会披告了案情。该案中,唯一逃逸的是易连桂的亲信俞三原。(文/樊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