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力量。但职业农民全面发展仍存在诸多瓶颈,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不适应农民实际需求、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足等。为此,各地区、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想方设法提出建议,以解决这些“越来越多的麻烦”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目前,正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周年。10月26日,首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发布了《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指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如何?如何解决他们的“成长烦恼”?如何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
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入
“中国十大农民”向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农场果蔬合作社理事长。她是一个土家族女孩,拥抱梦想,抛弃商业化的农民,种植水果和茶叶,带动村民致富。2015年,她在武汉参加了全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训练结束后,我深受感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决心建立“田间学校”来培养更多的新农民。2016年,合作社在来凤县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并开始教学。随后,科技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相继启动。目前,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800人。
向辉是我国150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桃林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有近6亿农民,未来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将有4亿多农民。只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才能筑牢乡村振兴的主体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整体规模已超过2000万,新增职业农民人数已超过1500万,占比超过75%。在新时代,他们需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过去,谈到乡村振兴,它强调的是对乡村发展的物质投入。事实上,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化、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流动,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在农村沉淀。农耕的老龄化和教育程度的低下,使得“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迫在眉睫。
在一大批有梦想的人才参与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杭大鹏说,据统计,4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占54.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占30.34%,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结构正在优化,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68.79%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周边农户,每户新型职业农民平均带动30户农户。他们用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主动联系小农户,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亮点。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早在2012年,原农业部就在全国100个县启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2014年江西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计划。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鲁生介绍,截至2017年底,江西农业大学累计培养学生1.2万余人,基本实现了全省1.6万个行政村每个村有1名农民大学生的目标。赣州市定南县岭北镇兰州村李,2015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生。参加培训后,他对农业物联网产生了兴趣。回村后,他通过云端直播,实现了土鸡养殖全过程的可追溯。去年,李发展了“互联网基地”模式,在互联网上做了一个品牌。
安徽省启动
现代农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介绍,2012年2月份,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团委、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公司共同发起了现代农业青年人才计划。采用校、企、团联合育人的有效机制,三方共同研究制定了人才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和就业创业一体化。5年多来,吸纳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人才培养累计超过5000万元。杭大鹏介绍,各地已基本形成农业部门牵头,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我国唯一一所具有从中央到省、市、县完整办学体系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且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国家队和主阵地。每年在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农广校体系承担了60%以上的任务。同时,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

完善农民社会保障
不过,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全国仅有7.5%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5.5%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认定;21.1%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接受学历教育;11.1%的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到规模经营补贴;在有金融贷款需求的农民中,仅有12.3%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款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张桃林认为,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和结构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促进职业农民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人才虹吸效应,乡村振兴“缺人”现象仍比较严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课程体系等与农民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风险较大,对职业农民的支持政策不足。
“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能够有尊严、被尊重,社会保障要跟上。”叶兴庆表示,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推动将职业农民纳入职工或者居民社会保障、医疗、工伤等范围,创新机制解决职业农民就业流动、职业转换等情况下的社会保障,真正消除其后顾之忧。此外,还要完善三权分置,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让其能够放心地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说,近年来全国农学类本科学生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在全部本科学生中所占比例却大幅下降。他建议,增加农业院校招生指标,加强农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投入。同时,强化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满足职业农民多层次的教育培训需求,逐步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认为,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是培育职业农民的首要任务。职业农民制度要推动农民由户籍身份向职业称谓转变,建立职业制度体系和职业能力提升通道。尤其在扶持职业农民就业发展方面,要制定专门的就业促进政策,在金融保险、金融保障、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促进职业农民组织化发展。
专家表示,随着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将在职业资格认定、学历教育、政策扶持等方面获得较大提升空间。
来源 | 经济日报 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