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乐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住宅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免费得到一套房可能会让很多年轻人羡慕。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南村社区,那里的年轻人可以享受这个“待遇”。他们在——年满22岁时可以免费获得一套房,以此类推很多年。

6月初,沂南县胡洁街道南村社区为14名22岁的青年男女免费分配了楼房。每套房面积120平方米,价值80多万元。很多网友高呼“希望在全国推广”。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个村的“免费分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2009年以来,该村已7次免费分配住房,200多名年轻人享受了福利。该村目前有600个这样的福利院。

曾经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的沂南县,曾经是山东省比较落后的一个县。现在,沂南县下的一个县村可以免费分房多年。什么是底气?“南村模式”能否在该地区复制和发展?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南村社区,揭示“免费分房”背后的乡村力量。

免费住房分配与城市社区没有什么不同

“免费分房”全国羡慕

外村人也想迁户口

从临猗北站开车向南行驶,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沂南县中心的胡洁街——号。在胡洁街的中心,东南西北有四个村庄社区。

像大多数县城一样,长期以来没有“村庄”的外观,高层建筑从地面升起,城市化的社区.在早晚高峰时段,这里也有和大城市一样的拥堵。

南村社区作为当地的“明星”而存在。“南村的发展是众所周知的。”说起南村的发展,出租车司机都是头头是道。“南村占地在县城中心,其他村集体企业很少,但南村是集体企业。”

走集体经济,意味着家家户户都能分到红利。在胡洁街,除了南村,其他村也有不同金额的“分红”福利,但“免费分房”是南村独有的。有本地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很多外地县想搬进南村(分房分钱),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县也搬不进去。”

南村社区居委会也是“独一无二”。在复兴的路上,这座十层的建筑几乎和周围的建筑一样。外人乍一看会以为是哪个企业的楼,而这是南村居委会和村集体企业广汇集团的办公室。

南村社区居委会和村集体企业办公室

据广汇集团官网介绍,集团包括8家子公司,业务领域涉及建筑、影视、旅游、消费、地产、酒店餐饮、培训、物业等。其中,房地产、文化旅游和影视传媒是集团的三大产业板块。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隶属于该集团,由南村社区建设。在这里拍摄了400多部影视剧,被评为“央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据官网描述,“2008年10月,沂南县胡洁街道南村社区承接了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的开发建设。过去几年,投资超过7.8亿元。”。

一个村花了近8亿元建设影视基地,这似乎是一个“幻想”。但2020年南村固定资产已达21.6亿元,南村集体收入1.4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

南村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凤德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村已经连续7、8年实现“一年过亿”的成绩。

南村社区仍在建设中

曾经的“落后村”

yle="font-size:15px;">如今为何有拿出近8亿搞影视基地的底气?


除了占据县城中心一隅的区位优势,南村并没有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甚至很早之前,南村还是需要西村帮扶的“落后村”。


上世纪70、80年代,南村固守着小农经济思想,靠种地谋生。1978年,南村人均分配只有52.48元人民币。到了1979年,粮食平均亩产350公斤,村民虽然人均占有土地一亩以上,却一年到头衣食不足。


南村村民小相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清楚记得小时候家里就靠务农为生,住的房子是“石头房”——上山自己取石头、自己抬回来、自己盖。房后边就是臭水沟,每到夏天蚊蝇不断。


那时候,村民住宅多为石墙草房,有的还住“团瓢屋”,低矮狭窄。街道也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


但种地也没有太多资源,今年七十多岁的老村民魏杰回忆,按人口分,南村每口人只有二分半地,相当于一亩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南村的沿街门头房,都是个人抢占,有木材加工厂、皮革厂,无法带动全村经济。2005年,南村全村收入67万。“如果再走老路,南村很难有发展了。”魏杰和几位村里老人商量,决定把当时办企业正风生水起的李凤德请来,带领南村致富。


上世纪90年代,李凤德在南村就当村干部,1992年,他兼任了村办企业—沂南县福利石英砂厂厂长,由于经营有方,这个不到30人的小厂,每年向村里上交利润18万元。之后他又开办了自己的公司,2004年时候李凤德拥有矿山、石英砂加工场、物流公司等多家企业,固定资产上亿元,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熟悉村里工作,又有领导才能,李凤德被南村委以重任。上任之后,他拿出自己的280万元,买下县城两处破产企业闲置院落后,让集体开发建设,当年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村里第一个集体企业是饲料厂,是李凤德从沂南县工业园区征得的100亩地建的,他用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用于建厂。正式投产的第一年,就带来了五六百万的收益。


“农村不要搞高大上的、高科技的,农村就搞跟农业相关的。”之后南村集体企业相继成立了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利用县城中心的地理位置搞房地产开发,干得好时一年能创几个亿。


原先沿街的门脸房,产权全部被李凤德从个人手里收回,“只租不卖”。现在这些店面足有10万平米,每年带来的收益也有2千万,均归村集体经济所有。


2008年,南村在沂南县相对贫困的马牧池乡建起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至今累计投资的7.8亿,全部为南村这些年集体经济所得。


免费分房的小区与城市小区无异


“南村模式”的吸引力何在?


影视基地盘活周边就业,全村群演收入一年200万


今年刚分上房的陈文豪,觉得自己一下子就有底气了。“在外打工2个月,现在老家分房了,我肯定也要回家乡发展了,有了房也好娶媳妇了。”


今年42岁的刘振国也是南村人,尽管不像年轻人赶上了分房的政策,但村里众多集体企业让他免去了外出打工的奔波。


刘振国说,没有集体企业之前,他当过工人、保安,也做过煎饼摊这类小买卖。沂蒙影视基地建好那年,他和村里20多个青年都过来这边工作。


2008年刘振国从保安干起,因为工作出色,2016年做到物业部经理,有30多个手下。这是他此前不敢想的经历。“我们自己村的企业自己干活也都上心。别的乡的村民总说,都想‘并’进我们村。”


影视基地也盘活了当地村和周边村的就业机会。目前该基地建有2家酒店,景区共有500多名员工。在影视基地所在的常山庄村,甚至还成立了群众演员服务部,全村靠群演收入一年就有200万元。


“乡村振兴,还得看产业,光凭种地富不起来。”李凤德认为,南村的发展肯定是离不开“集体经济”。但放眼国内,集体经济的致富路并非第一次出现。可是要走得持久并不容易。那么,“南村模式”能否复制,集体经济的路在乡村又能走多远?


李凤德表示,开始确实很难。当时流行个体经营路,自己却带着大家走“相反”的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在观念上,要做通村民工作,也不是易事。


但“南村模式”并非不能复制。李凤德认为,前提是要有一套好的领导班子,要有公心,不能有私心杂念。“集体经济”在南村也属于“因地制宜”,如果不是走集体的路子,南村靠各家各户做买卖不可能致富。


而“南村模式”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李凤德在回村当书记前,已在商界打拼多年,有一定的资产和成功经验,这也为他创办村集体企业带来了启动资金和优势。


类似“南村模式”在国内也有成功案例。记者查询到,江苏省永联村,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 它的成功恰好也是如此,书记吴栋材在任期间,带着村子走上工业化之路,上世纪80年代走集体经济组建了永联轧钢厂,后改为永联集团,如今保留了25%的集体股份留给村民分红。河南当地也有个南街村,成功路径也是类似,当地村支书带领全村走集体化,成立的南街村集团下有多达20多家子公司,生产经营各类方便面、啤酒、印刷等方面。他们的成功之路和南村相似,都是先有好的带头人,组建集体经济企业,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事实上,请优秀的“能人”返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做法,部分地方还有“雁归工程”的叫法。比如山东乐陵的“雁归工程”就提供了回引优秀人才返乡到村任职的相关政策。


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找到合适的人,带领群众致富,这依然还是解决农村经济的一套可行经验。


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正藏在始终未停步的探索过程当中。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