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倍源和他自己的脸
张倍源捏了捏脸
一个面团,一搓,一搓,轮廓就出来了。用表盘开脸,用刀压鼻压眼,剪出线条。整个过程不到50秒,一个人物的生动画像就出来了。“时间必须压缩。”张倍源松了一口气。“这是一项微妙的工作,每一个动作都必须注意。”
动漫元素用到捏面人技法中
昨天下午,Xi南郊33岁的糕点店老板张倍源正在为战争做准备。作为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的传承人,他最近被央视邀请参加一项挑战,要求一分钟内用面塑捏一个人的头。
面馆是张倍源发起的一个项目。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大小的面塑。开店两年后,他捏了1000多条面条,最大的一条有1.5米高,用了38公斤面条,最小的一条像绿豆。
捏面机源于他对绘画的热爱。他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他上小学的时候玩鞭炮,右手受伤,缝了46针。受此影响,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用笔画,于是就试着跟叔叔学揉面。
1997年前后,大量日本动漫进入中国,新奇奇特的视觉体验打动了他。2004年,张倍源去日本九州桑育大学学习动画。这种留学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张倍源的艺术观。
“简单可爱是日本动漫给人的感觉。”张倍源对创作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追求线条的简洁和色彩的鲜艳。他说,在日本8年,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现代手法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把动画元素运用到揉面的手法上,让这种传统手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变得时尚。”
传统工艺在体验中复苏
回国后,张倍源向陕西、山西的许多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的和面工艺。在他看来,传统的表现手法过于精妙,每一步都是在凝聚艺术家的心血。“比如光是做龙骨就需要选原料、泡竹片、弯形、加热定型等很多工序。”
但是,在艺术分类上,面塑和动画毕竟是不同的。对此,张倍源告诉记者,所谓“造型”是一种从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国画讲‘一墨画’,面塑讲‘一面彩’。色彩是表情、精神和灵魂,而西方动画源于雕刻,关注人体和肌肉结构,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所以面塑应该是立体的中国画。”
开了面塑店后,他拒绝卖面塑作品,而是选择带学生上课。为了方便学生理解,他会用铁丝代替竹骨;为了使作品的颜色更加逼真,他用凡士林代替了白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他公开了面泥的配方和刻刀的制作工艺,使他在圈内名声大噪,因此被称为“面人张”。
“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他说,这两年,很多人都喜欢面塑,沉寂已久的传统工艺也在人们的反复体验中恢复。“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记者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