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北京市PM2.5污染改善综合归因分析。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中国政府在2013年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号”),要求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60g/m3。为实现这一艰巨目标,北京及周边地区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区域空气质量迅速改善。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 g/m3下降到2017年的58 g/m3,实现了国内外普遍认为的高难度任务。除了减排,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化对PM2.5浓度也有重要影响。与2013年和2016年相比,2017年北京的气象条件更加有利,“人的努力”和“天助”在改善北京市PM2.5污染中的作用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为回答上述问题,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环境研究所何克斌院士、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梳理总结北京市近五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转移模型,量化了北京市气象条件、周边地区减排以及各种局部减排措施对北京市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大气科学领域的著名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大气化学与物理)上。
研究发现,虽然2017年的气象条件比2013年更有利于污染去除,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减排仍是导致PM2.5浓度快速下降的主导因素。2013-2017年,北京市PM2.5浓度的下降,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变化分别贡献了65.4%、22.5%和12.1%。在北京地方减排措施中,燃煤锅炉改造、生活燃料清洁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最有效的三项措施(见图1)。2016-2017年气象变化对北京市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更为显著(约30%)。如果2017年气象条件与2016年相同,2017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将增至63g/m3左右,超过“大气十条”设定的目标值。2016-2017年,最有效的三项减排措施分别是民用燃料清洁化、燃煤锅炉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
系统分析量化了2013-2017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因素,印证了“大气十条”实施带来的减排效果。同时指出,随着“大气十条”的实施,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源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未来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控制,实现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景程为第一作者,地质系张强教授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李进香研究员为共同作者。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
原始链接:
https://www.atmos-chem-phys.net/19/6125/2019/
来源:清华大学地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