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史kindle,创业史电子书

2016年可谓知识付费产品的春天。知识付费产品获得大量关注,喜马拉雅、get、答案、知乎直播等知识付费产品相继在市场推出。许多原创内容的出口商也获得了产业红利,实现了知识的变现。

不知道马在朋友圈的评论“加快微信官方账号线上微信付费订阅”是否预示着2017年知识经济将腾飞,但知识经济成为热门行业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1.当免费泛滥时,付费就不可避免了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互联网就起到了连接人与信息的作用。过去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用“免费”的口号来吸引大量用户。在知识共享领域,更多的网友主动互动,上传知识。在这种自由场景的背后,知识的实现成为难题,整个互联网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持续的价格战使整个互联网生态陷入陷阱,产生恶性循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知识共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和迭代。根据关彝的报告,在知识共享领域,在经历了静态知识获取1.0和动态知识更新2.0之后,在知识冗余和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进入了付费问答和订阅的知识共享3.0阶段。在信息冗余、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喜马拉雅平台上的付费问答模式、付费订阅模式、付费收听模式,都为用户提供了知识交流、自由讨论、促进知识储备的新渠道。知识共享平台超越了传统的百科全书和社区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专业性并存的特点。

先简单看两个风云产品的数据。

首先,我们来看看喜马拉雅山。据喜马拉雅FM月3日公告,喜马拉雅平台在123知识节上的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其中马东领衔的《好好说话》单日销售额555万元夺冠,喜马拉雅App跃居AppStore畅销榜Top5。截至2016年10月,喜马拉雅FM用户激活量突破3亿,认证主播数突破10万,入驻媒体超过200家,市场份额达到70%。

再谈罗吉的思维产品。自2016年5月推出“Get”App以来,注册用户已超过56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45万,其中近200万成为消费内容产品的付费用户。自9个月前推出以来,其顶级产品付费订阅专栏已售出144万份。《李翔商业内参》、《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老浦识字》、《雪枫音乐会》、0103010等一批每年需要支付199元的优质内容项,已经达到上千万量级。

按照罗胖的观点,随着消费的升级,所有的商业竞争都在于对用户时间的竞争。用户一天只有24小时。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海洋,用户愿意花更少的时间去看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付款成为了一种可能。

当然罗胖的思维已经超前了,让我们看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知识付费。

企鹅智库的调查显示,从消费者对知识付费分享的态度来看,超过40%的网友认为“这是一种趋势,有价值的内容本来就应该付费”,持否定态度和观望态度的——名网友中,有25.5%的人不乐观,认为其中存在忽悠和炒作的成分,25.2%的网友表示知识作为产品不容易定价。不到10%的网友认为与自己无关。

>

在免费泛滥的情况下,付费成为了必然,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知识传播的市场化似乎是一个必然趋势。人们从免得获得知识到愿意为知识付费,这是意识上的转变也是行为上的突破。但是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知识付费,真的有那么远大的前景么?


2.你口中的知识付费,只不过是一晌贪欢的嫖资罢了



目前的所谓知识付费,还是狭义上的知识付费,广义上来说,自己买书看,上大学的课程都是知识付费的内容,而我们这次讨论的知识付费,是狭义上的媒体们炒作的经济时代的付费经济。


而这部分付费的知识,显然是二次加工过的碎片化知识。你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看起来你充分利用了地铁公交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提高了时间利用率,但是实际上都没有进行完全的转化进你的大脑变成你的知识储备,中间缺少了思考的过程。



上图的学习金字塔大家应该不陌生,明确和大家说吧,各位所谓的抓紧上厕所和地铁时间学习,其实就是被动学习中最low的那个,大脑的转化率自然变低,更不要说别人二手转化的知识到底是知识和糟粕了。


那些让你感觉醍醐灌顶的金句,你又记下来了几个?那些看似牛逼哄哄的结论,实际上你又用到了哪些?你敢不敢把上个礼拜听过的内容再拿出来和大家复述一遍,禁得起大家的讨论和质疑?


所以,你口中的知识付费,不过是一晌贪欢的嫖资罢了,浪的时候是爽到了,钱也交出去了,实际上你真的获得幸福了么?就像吃油炸食品,吃的好爽也很饱,实际上对身体一点营养都没有。所以,你在所谓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中,你过目就忘,却听得很爽,只是给你讲课的人很牛逼,并不代表你听到的信息已经被大脑吸收了。


你那么懒,天天下班回家就知道刷剧刷综艺,书一年都看不了几本,你以为每天打开打开喜马拉雅,得到APP你就可以成功了?可以引领潮流了?是的,我们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大咖,初心是好的,但是别被某些人利用了还在给他数钱。


知识付费的狂热拥趸们,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段子:


如果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互联网的一些事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若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3.思考,既然你说付费知识没哈卵用,那为何如此火爆?



同样是企鹅智库的一项调查数据,作为一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我看的是心惊肉跳。


从消费者的付费内容偏好来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有63.3%的人有意愿付费。其次是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对比其他选项,这两项属于更具有“功利性”的知识,或者说更具“投资性”的知识——人们希望能够在获得后为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带来更大收益。而这种知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比较高,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上更为稀缺,获取成本比较高。其他的内容,如兴趣爱好、生活技巧、方案定制等基本上是非功利的知识。



因此,从上面数据看出,在这样一个生活成本与日俱增,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的年代,大家对知识的心态是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功利的边缘必将存在商业模式,因此,新一代的知识付费模型兴起。


你是职场小白,你对现状不满意,于是这就是需求啊,而且你是急着要满足这个需求,你急着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因此,会有人告诉你,你知道你迷茫的原因是什么麽?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毕业5年,你和你同学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么?你知道你为什么没有成功,没能赶上一个风口走上人生巅峰么?因为你读的书不够,你没有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所以你认知没有升级,没有高储备就没有高认知,没有高认知就没有高格局,没有高格局就没有人生巅峰。


所以,你可以没读过很多书,只要你求知上进,我们就有办法,而且有捷径呦,你不喜欢看书,某老师每周给你拆一本书,你只要每年花199元每天只要花5毛钱就能购买通往财富自由的道路,只要每天听10分钟,就能听到专家对时事商业的解读,只要你经过这些积累,你就能成为你理想世界里的你。


所以,目前的所谓知识付费,本质上还是抓住了广大白领阶级的焦虑和浮躁心态,制造知识恐慌,提供追求知识的自我满足感,积极上进的成就麻痹感以及知识青年的社会认同感,让你觉得你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只是一种幻觉,而真正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仅仅是空中楼阁。


乍一听起来,怎么像多年前的陈安之们?是的,相同的套路,不一样的包装罢了,反正总有人交智商税。


4.面对知识付费,我们该怎么办?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同样是知识付费,就看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了。我从来不排斥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但是学习是要带脑子学习的,千万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你可以订阅得到专栏,你可以付费喜马拉雅上的节目,你可以天天在知乎live一逛就是一天,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先去进行预先的学习,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听别人的课,听完一遍后,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迷惑的地方记录下来,百度一下,去深度思考这样问题下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有机会可以拿到社群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千万不要认为大V说的是啥就是啥。


我也订阅了得到APP上不少的栏目,每天地铁上我都会去听,李翔每天分享的商业新闻和思考,我会把我感兴趣的记录下来,然后利用闲暇之余去搜集相关的材料,也会去知乎上搜寻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看法,在我脑中会进行重新加工和思考,很多问题我就会得出和李翔不同视角下的看法。


上文中,我提到了一点,没有高储备就没有高认知,没有高认知就没有高格局,能和牛人进行对话,能充分理解这些大咖深层次的想法,你一定要系统化的高量知识储备,这是我多年接触牛人最有心得的体会,如果有一天,有个大咖坐在你面前和你喝咖啡聊天,你能进行高质量的聊天么?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大家还是多抽点时间看看书,书是比较系统的记录作者的想法和观点,读完一本书后的深度思考,就会决定你知识储备的高和低。罗胖,樊登这些人有些推荐的书还是挺经典,挺不错的。


知识经济时代,我更害怕的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浮躁的去听牛人加工的二手知识,那么如果这些牛人全部离开了这个世界以后,谁来负责将经典传承呢?如果我们给后辈讲述的是再次加工的三手知识,四手知识,那未来是多么的可怕。


注:上文部分数据和观点源自易观和企鹅智库的研究报告,侵删。


大城小胖,互联网金融高级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者,坚持从商业,人性,数据三维一体审视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