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义乌手工活串珠外发 义乌 哪里有手工活外发拿回家做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富源县围绕“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的目标,因村因策有针对性地出击,把扶贫项目库建成贫困户的跑援、灯塔和聚宝盆。每一户贫困户都凭借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库,走出生产生活困境,在扶贫资金的助力下,满怀信心踏上小康社会新征程,奔向幸福新生活。

项目库建设助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瞄准“建”字下功夫

“扶贫项目库的建设,既解决了项目等资金、资金等项目的老问题,又建立健全了精准组织、精准指挥的进攻机制,同时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全过程。”谈起扶贫项目库建设带来的效益,富源县扶贫办主任姜少年侃侃而谈。

近年来,富源县130个贫困村紧紧围绕项目库“建、管、用”的要求,建立了精准组织、精准指挥、精准实施的机制,改变了过去“漫天飞雨”“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和“大海捞针”“满山放羊”的工作方式,做好扶贫项目文章,切实把“六个精准”用活扶贫项目资金。

在项目库落地工作中,富源县紧扣精准本质,瞄准“健”字。严格程序标准,扎实抓好“村申报、镇审核、县审定”三个环节,自下而上精准设置扶贫项目库,扣起精准扶贫的第二个“扣子”。在村申报过程中,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班子成员、各级帮扶干部到户开展“清户”行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与贫困户逐一沟通,面对面协商帮扶措施,实事求是研究帮扶项目,实现家庭背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投入产出、脱贫攻坚“六清”。

在此基础上,开展“清村”行动,形成包括贫困户需求、贫困村项目清单在内的村级实施方案。各乡镇根据项目要求,对村申报入库项目的真实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初审,对入库项目的建设内容、资金预算、预期效益、贫困群众参与度、减贫带机制等进行审核,公示后报县级审核。经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将审核意见上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评审调整意见反馈到12个乡(镇、街道),最终形成县级扶贫项目库,经公示后批准实施。

2018年以来,富源县累计入库项目483个,涉及资金21.86亿元(其中2018年10.3亿元,2019年5.87亿元,2020年5.69亿元),49565人脱贫,115个贫困村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5%,取得决定性成效。

抓住“管”字做文章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河镇以项目库建设和规范管理为抓手,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带动、消费带动,着力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无基地、就近就业无渠道、产品销售无渠道的瓶颈。富源县大河镇镇长范涛说。

在推进项目库的过程中,理顺工作机制,抓“管”字做文章。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管理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着力解决职责不清、任务不清、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做好安居工程、适龄青少年就学工程、基本医疗保障工程、就业保障工程、产业扶贫工程、生态扶贫工程、综合保障工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等八大类仓储项目管理。按照分类,入库项目应划分到相应的县级扶贫部门,由县领导牵头,各扶贫部门相互配合,按程序进行项目评审、检查、指导、验收,形成联合管理的工作格局。同时,突出奖惩考核,建立县、乡、村三级定期检查通报机制,每月对24个县级行业扶贫部门、12个乡(镇、街道)、156个行政村的扶贫工作进行全覆盖、地毯式督查。

突出资金绩效,聚焦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扶贫项目减贫作用,推进扶贫项目绩效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全过程。在富源县,按照谁申请预算谁填报绩效的原则,县级扶贫部门根据项目资金安排情况,及时在扶贫资金动态监测系统中填报项目绩效目标,12个乡(镇、街道)在申请项目实施方案时同步报送绩效目标,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扶贫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等数据分析。项目实施后,县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或第三方将对项目绩效、群众受益、减贫扶贫等情况进行评估。督促未达到既定绩效目标的责任主体做好整改工作。

,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绩效较差的,按程序从严问责。


紧扣“用”字求成效


“我也是一个农村人,去义乌打了两年工,觉得刺绣这个手工活技术含量低,适用人群广,产品在义乌有很大的市场,而我们云南市场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从义乌回来后心里面就想着要给老家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事情,自己就在家里面办了一个小手工坊,通过一对一的培训,从刚开始的五个人做,发展到现在的六七个小工厂3000多人在做。”富村镇德胜村委会爱心手工坊负责人侯佑林说道。为改变村民们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的现状,富村镇按照“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村发展。侯佑林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她了解到富村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者给予政策扶持后,创办了刺绣车间“爱心手工坊”,做起了立体串珠、钻石画、十字绣、鞋垫等20余种刺绣代加工。


在项目库惠及民生上,富源县聚焦精准攻坚,紧扣“用”字求成效。12个乡(镇、街道)严格按照“村申报、镇审核、县审定”项目库建库程序,广泛征求贫困群众意见建议,行业部门科学分析扶贫项目,全面建立户路径图、村施工图、镇路线图。紧紧围绕“产业脱贫、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绿色生态、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要求,把魔芋种植与精加工、软籽石榴种植、刺绣等产业发展纳入项目库管理,给予扶持,通过对扶贫工厂、能人返乡创业等实行配套厂房、减免水电费,帮助招聘工人,给予技能培训补贴和产业奖补等政策措施,让产业发展真正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易地扶贫搬迁真正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让贫困户从原来的等靠要,到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自从2018年5月份搬进新家后,一家人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可以到楼下的扶贫工厂上班挣钱,一个月可以挣得到2000多元。”营上镇福海佳园安置点57岁的搬迁贫困群众耿礼松高兴地说,“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上班,真正帮自己解决了一家人搬迁后的经济收入、生活来源难题。”在项目库“建、管、用”中,富源县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97家,因地制宜发展大河乌猪、魔芋、软籽石榴等高原特色农业,带动21466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加大对扶贫工厂的扶持力度,免费为企业提供场地、水电等要素保障,把200余家扶贫工厂建到村、建到易地扶贫搬迁点、建到群众家门口,带动近万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000余人,人均月增收1700元至4000元,实现挣钱管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