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买买买,终于一起得到了钢笔的样式!”“锦鲤鱼的盲盒好看,开两个蓝调有点让人失望。”“买四支笔,重复三种风格。”……
日前,记者发现,印上“惊喜盒”“神秘盒”“好运盒”等字眼的“文具盲盒”正悄然兴起俘获了一群中小学生的心。在买家“低龄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一些学生反复购买文具只是为了得到隐藏的钱,甚至一些学生参观文具店的乐趣变成了吸烟的“文具盲盒”。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搜索“盲文具盒”,品牌众多,风格各异。
针对上述情况,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盲盒经济向文具领域扩张的影响不容忽视,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问题时有发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监管,及时规范“文具盲盒”市场。
“文具盲盒”成店铺“C位” 引家长担忧
文具也可以装在盲盒里?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文具店,发现“盲文具盒”大多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文具套装、中性笔、修正带、橡皮等种类繁多。其中中性笔种类最多。
“盲文具盒”被店员放在最醒目的核心位置。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陈光文具店,当记者问有没有“盲文具盒”出售时,三位店员非常活跃。其中一位店员介绍:“这种‘盲文具盒’在学生中特别受欢迎,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沈林不知去向’和‘何成说’的盲盒笔。”
随后,另一位店员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套更为昂贵的“盲文具盒”套装。外包装显示除了固定笔记,还有漂亮的书签、荧光笔等。纹身贴纸、手表、桌游等。也是随机出现的,而且价格在80元左右。
当记者质疑“盲文具盒”套装价格偏高时,一位店员表示:“很多学生购买力强,经常抽盲盒,供不应求。打开一个未知的惊喜对学生来说特别有吸引力。许多学生渴望相互购买和交换。”
“我们文具店的盲盒卖得很快。请看看我们最新的一个……”在另一家陈光文具店,一位店员也积极向记者推销。记者了解到,让学生“剁手”自娱自乐的“盲人文具盒”早在去年年初就出现了,目前销售依然火爆。
“有很多重复。在遇到隐藏的钱之前,我买了很多次。”一个正在买盲文具盒的小学生向记者抱怨。据了解,很多盲盒由普通模型和隐藏模型组成,但绘制隐藏模型的概率相对较低,这使得消费者对隐藏模型的期待更高。
“孩子让我买,我拒绝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接触到这种带有‘赌博’性质的产品。”在场的一位家长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先云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自制力差,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有很强的期待,可能会导致逐步“成瘾”.同时,购买盲盒获利的概率极低,使得青少年过早参与投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让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机会主义赚钱获利。
文具厂商趋之若鹜 靠营销噱头吸引消费者
不仅线下门店,线上销售的“盲文具盒”也非常受欢迎。记者在淘宝上搜索“盲文具盒”等关键词,展示了数十家店铺、数百种产品。记者发现,陈光官方旗舰店位于显眼位置,正在直播。记者立即询问是否有卖中性笔的盲盒,得到主播肯定的回复。
陈光旗舰店在直播中展示了“盲文具盒”(左),共有16款
盲盒产品中12款显示缺货(右图)。“这是樱花祈愿系列的中性笔盲盒,每支都有祈愿的功能,让你拆出好彩头。”主播不仅热情地介绍盲盒产品,还演示了如何进行抽取,并提示如何直接购买。记者还发现,该店铺共有16款盲盒产品,因销售火爆仅4款有货,其余12款则显示暂时缺货。
直播过程中,主播不断催促下单。她表示,从开播以来,中性笔盲盒就屡被咨询,且长期处于缺货状态,“现在还有樱花祈愿系列,要是再不入手,这波也没有了。我们很多产品在即将到来的亲子节活动,也会有更多优惠,敬请关注。”
随后,记者咨询了晨光官方旗舰店的客服人员,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该客服人员向记者推荐了两款中性笔盲盒,还特别强调了盲盒款式很多,可以自行选购。

晨光官方旗舰店客服向记者介绍“文具盲盒”产品(左图),网友在评论中展示自己抽盲盒的快乐(右图)。
一位长期从事文具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抽取“文具盲盒”类似抽奖行为,这也正是学生们反反复复购买的原因所在。“买买买”背后是看不见的套路和利益,成为推动不少商家趋之若鹜的根源。
“买笔上瘾”不容小觑 “文具盲盒”监管迫在眉睫
实际上,盲盒并非新鲜事物,上世纪90年代“干脆面”中的卡片就是盲盒的雏形,孩子们并不知道里面的卡片人物是谁,但他们总想集齐所有卡片,并期待着下一张卡片就是自己希望得到的卡片。
对此,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松认为,90年代的“干脆面”仅是附带产品具有盲盒属性,“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商家将盲盒属性直接附加在主产品上,其中便会出现法律风险以及道德风险。”
“虽然目前没有法律法规禁止此类销售模式,但盲盒的营销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比如消费者无法直接观察商品的外形、质量等属性,这种消费模式掺杂了‘赌’的因素,同时会将消费者推向更不利的交易地位。”李松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文具盲盒”的消费群体主要是未成年人。对此,李献云指出,“文具盲盒”的销售面向未成年人,其营销手段需要一定规范,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能为商业利益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甚至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盲盒经济渗入文具市场,如同盲盒玩具,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期待感和攀比心理,为收集完整的系列盲盒文具而不断购买,其行为已超出对文具自身使用价值的需求。盲盒文具刺激学生的购买欲望,容易诱发学生过度消费,不利于培养良好的消费观。
李斌认为,“文具盲盒”并非收藏品,不具有投资收藏价值。他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关注“文具盲盒”的产品质量及营销宣传,确保未成年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李松最后指出,在道德层面上,文具厂商同样需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买笔上瘾”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是学校、家长以及文具厂商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样的商业模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价值观,更会对孩子的其他品格造成难以改变的影响。”他说。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