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yyds!
相信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了。
作为一部红色剧集,它把我们带回到1915年,完美还原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不同的人生传奇。
可以说是觉醒时代的各种生活。
103010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对中国众多英雄革命先驱的全新认识,也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这也是一部所有企业家都应该努力学习的戏剧。
发动变革的能力
103010年,陈独秀反复强调推翻现统治者,建立新政府不是救国之道。
最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认知,改变人们的思想,用新思想推翻旧思想,从而走上启蒙之路。
可以看出,在任何时代,领导者不仅要有大的格局,同时也要有发动变革的能力。
>发动变革对于创业者尤其重要。
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一切都是冷酷无情的。
市场不会因为你很努力,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产品销量是市场检验的唯一标准。
如今的顾客不会因为你有一个网红概念就轻易下单购买。
准确地说,以种草、网红品牌、打卡为卖点的「网红品牌」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因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今天的网红蛋糕,可能三个月后就从市场消失。
顾客很容易喜新厌旧,很容易被新的事物吸引眼球,这对于创业者的内功要求就越来越高。
没有变革思维的创业者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也许你会觉得我的观点有些偏激,其实创业者的处境本身就无法用一些词语概括,因为每天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
不同于打工者,创业者每天醒来,想到的都是各种开销,方案与预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业者的成长过程。
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变革并不代表一定是惊天动地的颠覆式创新,有时候的细微洞察,也能创造很好的商业价值。

7-11便利店的「夏季关东煮」与「冬季冰激凌」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过去的便利店受传统产品淡旺季的影响,对于关东煮和冰激凌都有着非常刻板的认知,常常在冬天才上架关东煮,天热了就下架。而冰激凌正好相反。
可是随着空调与暖气的大范围普及,人们已经渐渐模糊了季节的概念。夏季的空调房也会很冷,会想要吃暖暖的关东煮。而冬天的暖气也会让人想要吃一口冰品。
于是7-11便利店就创新推出了「夏季关东煮」与「冬季冰激凌」,之后大受好评。很多便利店也开始竞相模仿它。
对于创业者而言,发现机遇,引领变革,是创业的首要技能。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就是社会思想变革的一剂良药,一点一滴地引领民众思想的变革,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任何变革都需要创业者的认知升级,敢于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从而刷新自我认知,渐渐找到自己最为适合的变革之路。

建设团队的能力
每个创业者的能力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团队协作是必然的过程。
对于创业者来说,就算具备很好的创意与变革思想,但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其落地。
除非他能快速建立一支并肩作战的团队。
人才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宝贵财富。
看过《觉醒年代》后,很多人都对蔡元培「三顾茅庐」陈独秀印象深刻。
作为新上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极度惜才,他知道陈独秀的能力,并始终相信陈独秀具备的领袖气质能够改变当时北大的风气。

所以蔡元培冒着风雪,也要在门口等到陈独秀酒后起床。
作为一校之长,一个领导者,蔡元培的风度令人钦佩。
更令人钦佩的是,蔡元培不仅聘请了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
同时还聘请有倡导传统文化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
蔡元培遵循君子「和而不同」,可以不同意彼此的观点,但是依旧能做到和睦相处。
这亦是蔡元培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格局与境界。
在北大,不仅仅有陈独秀与辜鸿铭的外部观念对立,同时亦有李大钊与胡适的团队内部对立,但是双方总能以「和而不同」收尾。
李大钊与胡适每次争论后还能坐在一起喝酒,这亦是陈独秀作为领导者的团队建设能力体现。

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项目的从零到一,还有建立团队的从零到一。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面面俱到,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招人,全面了解团队成员的优缺点,并认真思考如何将每个人的工作安排到位,从而发挥个人能力的最大化。
接下来,还要共享目标。让大家都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以及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最终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以身作则的能力
很多人对创业的认知会有偏差,他们认为只有做出了一些超高概念的项目或是不同凡响的项目才算是创业项目。
其实一个路边摊和一个快餐连锁店都是创业,创业者的日常和其他工作者大体类似,同样都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对于创业者来说,认真做好每件事也是一项基本素质。

不同的是,创业者不仅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对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衔接点反复确认,一项工作完成还要总结方法,及时复盘,如何可以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其实大多数岗位的工作,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很好,只是创业者会更加专注,付出更多精力,并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所有人而言,能否做好每项工作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习惯问题。
如果创业者不能带头做好本职工作,创业者没有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其带领的部下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岗位及工作有足够重视。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为了推动新文化的传播,主动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工厂,举办读书会,各种宣讲会。
他们了解民间疾苦,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
如果不是陈独秀等人的率先垂范,相信新文化运动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发展迅速。
可见一个团队领导的以身作则是多么重要。

有些创业者容易犯的错误是,无法完成执行者与管理者的身份切换。
有人认为管理就是不做事,把所有事都安排给部下,把所有功劳都留给自己。
其实部下的所有错误,归根结底都是管理者的错误。也许管理者自身就没有做好示范。
好的工作习惯形成较难,但是坏的工作习惯很容易就被传染。
我见过一些团队的工作习惯,都是从团队的领导者身上传承下来。
比如领导喜欢讲大话,部下一定讲话也夸张。
领导信口开河,部下也常常许下各种空头支票。
领导爱推卸责任,部下的心眼必定比藕都多,遇事就躲。
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团队培训。
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创业者必须时刻谨记,建立好的规则要亲自遵守,严格监督团队所有人的规则执行。

追求理想的能力
还记得那句经典台词: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其实大多数人与咸鱼的区别就是仅仅多了个理想而已。
因为这世上只是想想,却不执行的人实在太多。

看看你的身边,年初立读书计划的人有几个真正完成了半年目标,又有几个人瘦身成功?
很多人的理想是财务自由,诗与远方,可是却连领导安排的一件小事都无法做好。更别提那遥不可及的目标了。
事实证明,只有少部分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有创业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即完成企业使命。
为此,所有创业者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分成阶段性目标,逐一达成。
在此过程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前行。

广义来看,只有具备了创业理想,具备了追求理想的能力,才有可能一步步实现目标。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
狭义来看,对于个体来说,你的选择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因此也就会有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样的情况出现。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共产主义充满了信心,对革命充满了信心,他们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辜鸿铭、黄侃等人亦有自己的理想,他们选择了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这亦无可厚非。
只有时间会检验这一切,当下人们的对与错,都是无法判定的。
无论哪个时期,都会有人犯错,因为没有错误,本身就不会有突破与创新,更不可能有革命。
即使陈独秀与胡适,依旧对于中国的未来有着不同的观点与认知,他们都在摸索中试错,因为时代没有正确答案。
追求理想是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了追求理想的能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动荡时代,管理层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组织的生存能力,确保组织结构的坚实和稳固,确保组织能承受突然的打击,适应突然的改变,充分利用新的机会。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是时刻都要考虑的问题。
发动变革、建设团队、以身作则、追求理想,也许创业的你正停留在某个阶段,遇到类似的问题。
点个「在看」,希望更多创业者关注《觉醒年代》,以史为鉴,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