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CEO黄、iC1
在美佳科技完成1亿美元融资后不久,另一位已退休的蔚来高管、原电力高级副总裁黄的创业项目也浮出水面。
作为一名汽车人出生的黄,至今仍停留在造车领域。但他避开了激烈的乘用车市场,凭借在蔚来积累的工程经验和用户理念切入电动商用车领域。
日前,由黄创立的科技发布了两款汽车产品,一款是与中国重汽海西合作开发的EC1车型,4.5吨智能联网纯电动轻卡将于今年9月率先量产上市。EC1前晨实际满载寿命超过220公里,是量产前晨底盘技术的前哨产品。采用“远景”电动底盘和前天早上研发的重型卡车的设计。
另一款轻卡车型iC1完全由陈谦科技自主研发。这款车计划在前一天上午在自己的生产线上生产,因为生产线的搭建需要时间,车型将在明年下半年上市。除了应用自己的“Vision”底盘技术,iC1在驾驶舱和货舱也有相应的创新设计。
比如在驾驶舱内,iC1采用了“Easy Entry”设计和一体化座椅设计,让用户进入驾驶室更加方便。
智能集装箱也是iC1前一个上午的亮点。采用分类分区设计,便于高效装卸货物。同时,智能集装箱还具有实时监控功能。此外,iC1将在上午之前配备L4自动驾驶系统。
EC1和iC1均提供85度和105度电池组,分别支持200公里以上和300公里以上续航。科技CEO黄对36Kr表示,与乘用车追求长续航里程不同,商用车的工具属性是首选,根据场景高度定制。“目前都是早上在城市物流领域,而且一天200多公里都可以保证。两次往返装运。”
当然,黄也承认,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他希望一般能实现300公里以上的续航,这样司机的冗余会更大。目前,陈谦科技合作的动力电池公司是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
电力和智能是整个新车行业的核心旗帜,商用车也不例外。黄告诉36Kr,自己会把三个核心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进行自研,包括电力系统和底盘、自动驾驶、商业智能,也就是数据平台。“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不断迭代,不断升级。”
陈谦科技成立于2020年9月,拥有100多人的团队,也以光速从中国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
从NASA到科技,黄的履历大多与动力技术有关。2015年3月,黄加入蔚来,主管电力工程业务,从业五年。此前,黄曾担任新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主要负责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此前,黄参与了美国宇航局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的研制。
在谈及为什么离开蔚来,开起车来时,黄说,蔚来已经进入1-10的发展阶段,他更喜欢做0-1的创新过程。而且,乘用车已经进入红海,尤其是科技巨头进入市场之后。它将成为成本和规模的竞争,在商用车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机会。“我会进行一些创新,用技术解决行业问题,所以在赛道上跑在顶端还是有可能的。
黄介绍,他前期还带领团队进行了100多次客户访谈,试图了解智能物流车的使用场景,以及司机的需求和痛点。
前天早上iC1驾驶舱的“一步登机”设计是从驾驶员组收集的。“司机指不定呢
言,这些设计属于人文关怀部分,理念来自其在蔚来的用户企业经历,而对于追求工具效率的商用车而言,这并非杀手锏的创新。“乘用车拼得东西很多,性能、操控、个性化等,商用车的核心依然是成本和效率。”黄晨东说。因此,前晨科技的底盘在空间和成本上做了多项优化,例如,在设计上,前晨iC1会采用大量轻量化设计,减轻整车重量400公斤;电机方面,采用了同轴电机桥(电机直接装在后轴上),占用空间更小;在电池上,将电池控制和整车控制器做整合,合二为一,这样就可以减少控制器,降低成本。此外,前晨科技也将乘用车常用的液冷技术引入了电池冷却系统,以提升电池系统稳定性。
跟乘用车一样,电动商用车领域也同样被特斯拉所引爆。2017年,特斯拉发布半挂电动卡车Semi,续航最高804 公里,18万美元售价,但至今未量产,2019年,特斯拉又推出皮卡车型Cybertruck,引发百万人订购,预计2022年开始生产。趁着特斯拉的东风,美国电动卡车初创公司Rivian的估值也水涨船高,目前已经累计融资约10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亚马逊、福特、T. Rowe Price等大牌企业和机构,这家公司同样计划在2022年量产。
黄晨东告诉36氪,前晨科技选择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路线,其先从轻卡等特定需求市场切入,逐步进入面包车、皮卡,甚至干线物流市场。
汽车电动化浪潮下,动力替换似乎已经从乘用车来到商用车领域,但正如黄晨东所说,与乘用车不同,商用车竞争的核心一直都是成本和效率,这显然会对入场玩家提出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