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良
文字|马风牛(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冯仑马风牛)
同坤集团董事长陈仕良。30年来,他把同坤从一个破产的工厂发展成为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谓创造了一个传奇。目前,同坤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聚酯制造商。涤纶长丝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第一的产销量,扩大和巩固了领先优势。
对于过去,陈仕良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桐昆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所有的桐昆人都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一切办法,吃遍了天下,努力了。这个过程不是千言万语就能完成的。自成立以来,同坤经历了多次风雨,但仍坚持“打造百年同坤,实现可持续经营”的梦想。想走远,必须稳扎稳打,才能走出长远之路。
一个
陈仕良出生在浙江桐乡的一个农村家庭。他1978年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他仅以6分之差落榜。之后,他回到村里,成为一名代课老师。
1981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青石、万村、义马、永修、麻等五个乡(公社),与桐乡县社队企业局联合成立了桐乡第一家专业生产化纤长丝的乡镇企业,没有一滴油,没有一片。看到招聘后,陈仕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带着梦想积极报名参加考试,最终成功录用。根据同期员工的描述,“当时进入桐乡化纤厂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记得进厂那天,厂门口围满了人。全家人拿着扁担,卷起被褥,送孩子到厂门口。每个人都年轻有活力,把所有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工厂。」
在一次采访中,陈仕良回忆说:“当年,我们完全靠上海金山石化的几个老师傅带我们一步一步建这个工厂。我是第一代的建设者。我进去的时候,是一片白色的土地。从施工开始,我每天都扛着砖头和石头。后来工厂初具规模,开始设备安装时,我被派到镇江企业学习纺纱绕线机的安装维修技术。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和足够的配件,设备安装过程中总是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然而,陈仕良和他的同事们精力充沛,以至于他们在严冬睡在一个开放寒冷的车间里,这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问题。
1983年,桐乡化纤厂建成投产,效益可观。当时聚丙烯纤维也供不应求。因为一期和二期项目都运营的不错,而且当时化纤行业的市场非常好,所以公司计划建设三期项目,由陈仕良转让建设。三期工程建成后,独立成为冯明化纤厂。桐乡化纤厂下属的弹力袜车间也改成了周泉弹力袜厂,但周泉弹力袜厂存在两年就倒闭了。
同时,桐乡化纤厂内部管理存在较大问题,情况混乱,经营每况愈下。到了1990年,管理混乱等诸多因素使得企业没有发展,人走神,发展陷入困境。桐乡化纤厂已成为全省化纤纺丝行业规模最低的企业,总资产不足500万,却资不抵债近100万元。此时,冯明化纤厂正在蓬勃发展,成为省内外知名企业,前景非常好。
t-size:15px;">眼看着厂子要倒闭,桐乡化纤厂 200 多名职工心痛不已,联名致信当地政府领导希望调整企业的领导班子。职工们的来信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多次找当时在凤鸣化纤厂任副厂长一职的陈士良谈话,希望其出任桐乡化纤厂厂长,担负起使桐乡化纤厂摆脱困境的重任。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选择拼搏!」 1991 年, 28 岁的陈士良临危受命,担任桐乡化纤厂厂长。陈士良当着 200 多名员工的面承诺,不会辞退一名员工。关于接受的原因,陈士良表示:凤鸣化纤厂和桐乡化纤厂说到底是「儿子」和「老子」的关系,我当年也是从桐乡化纤厂分过去的,根还是在桐乡化纤厂。尽管有感情,但是想法也是有的。毕竟在凤鸣做得很安稳、做得很顺,一下子到那个企业去做,风险是很大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组织上叫你去,最后还是过去了。再加上我觉得这个行业真的是可以做点事情,而且国家需要我们化纤行业发展起来,因为那个年代粮食跟我们的服装纺织,都是物质基础非常薄弱的这么一个阶段。如果说我们化纤能发展起来,可以让棉花种植的面积减少,来保证我们吃的问题。
2
担任桐乡化纤厂厂长后,陈士良便立马奔波于省市内外,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当时全国化纤市场供销两旺,正处于繁荣时期,低档次的丙纶产品市场销路畅通无阻,交易频繁,经常供不应求。而以桐乡化纤厂当时的技术水平虽然没有走在同行业中的前列,但产品的销路应该可以看好,而且工厂尚有许多可以利用的闲置资源。于是,整顿内部管理,恢复正常生产,就成了陈士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第一仗。
同时,陈士良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努力聚拢涣散的人心。每天他都与员工摸爬滚打在一起,和员工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使员工们看到了企业新的希望。在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市场行情、同样的中层领导和职工队伍的情况下,在陈士良调任厂长后的第一个月,桐乡化纤厂的产量就增加了近四成,获利五万元。
随后,陈士良马不停蹄地扩大产能,利用企业自身积累,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上了一条年产 200 吨的 SKV101 丙纶纺丝机生产线,两个月收回全部投入,当年盈利 100 万元。陈士良首战告捷,迈出了他事业起步最为艰辛的一步。
1992-1993 年,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涤纶长丝产品以其优越的性能和用途预示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为筹到技改资金,陈士良决定「借船出海」——北上寻找联营生产的合作伙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士良以满腔诚意和高度可行的合作方案先后赢得了江苏昆山苏三山集团、江苏常熟化纤设备厂的支持和信任,引进三条涤纶纺丝线。至 1993 年初,一个原本需要 3000 万资金和数年时间的技改项目仅用一年就顺利完成了。桐乡化纤厂当年实现产值 6500 万元,利税 1000 万元,企业从此脱胎换骨,初具规模。后来,为了让企业牢记这段来之不易的创业历程,陈士良把企业更名为「桐昆」,以表感谢。在接受采访时,陈士良说:我们要感恩,如果没这么一次机会,可能也没有今天的桐昆。那个时候,起步是非常艰难的,得到一个人的信任,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重新启航后,为丰富并完善产品结构,增强专业化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能,扩大市场份额,从 1995 年开始,陈士良在进行技改投入的同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走「低成本扩张」之路,迅速壮大了企业规模,走上了涤纶长丝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之路。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桐昆依然逆势扩张。1999 年,桐昆涤纶长丝产量一举超过仪征化纤,成为国内行业第一。
3
1999 年,桐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浙江桐昆化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 2004 年更名为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组织结构上奠定了企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桐昆实现了从切片纺丝到熔体直纺的跨越。
2008 年 桐昆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逆势而上,投资 12 亿元,全面启动了洲泉工业园区恒通年产 40 万吨——世界单线产能最大的「一头两尾」熔体直纺项目建设。2009 年该项目顺利投产,桐昆涤纶长丝总产能(年产 150 万吨)一举超过印度信赖公司( Reliance Group ),成为全球第一的涤丝生产商。
2011 年,「桐昆股份」在上交所A股挂牌上市,成为嘉兴市股改以来第一家主板上市企业。搭上资本市场快车后,桐昆收购了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0% 股权。陈士良趁势提出了「做强主业、拓展行业、延伸优化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的发展新理念,开始进军上游炼化产业,进一步开拓企业发展空间。
从 1991 年至今,桐昆实现了「五无」:无年度亏损、无对外担保借款、无销售应收款项、无产品积压库存、无停产减产。在外人看来,桐昆的发展可以用「跨越」、「飞速」这些词来形容。然而作为局内人,陈士良却认为桐昆的发展应该是「稳健」,甚至可以说是「保守」。他说,「我觉得企业关键是要做长,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百年桐昆。既然要做长,首先要稳健。我常说三句话:第一句是要有能力去做事情,包括我个人的能力,团队的能力。第二句是要有资金实力去做事情,现在是资金为王,不要超出自己的实力去发展,哪一年行情不好,资金链断掉,那企业就全军覆没了。第三句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去做事。我们的稳健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
非洲有句谚语:世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既有「雄鹰」展翅高飞的壮志,也有「蜗牛」步步为营的韧劲,就一定会抵达成功的顶峰。
4
「企业发展过程中,成功是一方面,肯定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我们把它当作是失意。什么样的人生叫完美,如果没有凤凰涅槃的考验,没有浴火重生的经历,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我觉得我们要敢于拼搏,要勇于担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年来,陈士良非常勤奋,把工作当成自己最大的爱好。
陈士良说:每个人享受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是打牌、打球。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打牌也要竞争,也在动脑筋,无非是我把这个脑筋动到工作上而已。我们现在做到这样,才是「通赢生活的大满贯」,我把方方面面的责任,当作这个游戏当中的规则。你得遵守规则才有资格继续游戏,如果不是这样想,可能真的会做得很累。桐昆发展到现在,我们始终坚守实业、立足主业。我们做的是化纤丝,我老是跟他们讲,我这个人可能是一根筋,命中就是跟化纤搭边,所以从来没有想到其它领域去。我觉得我做的是我喜欢的事情,做好了都感觉到有成就感,可能也是我的兴奋点就在这里,所以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做得很开心。
资料来源
1.桐昆集团官网
2.陈士良:狭路相逢勇者胜,桐乡新闻网
3.桐昆,从破壳而出到世界化纤巨头,纺织服装周刊,郭春花
4.从乡镇企业到涤纶长丝巨头,记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与变迁,纺织服装周刊,邵蔚
5.桐昆集团:心有定力 行稳致远,浙江日报,黄丽丽 金长青
6.桐昆:世界化纤巨头的奋起之路,嘉兴日报,潘晓琴,陆旗方
7.激荡40年,世界化纤巨头的奋起之路,今日桐乡,沈晓洲
8.陈士良:从来没有想到其他领域去,我做的是喜欢的事情,做得很开心 | 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浙商头条
9.寻找桐乡企业家精神︱桐昆董事长陈士良:占领「主阵地」才能掌握「话语权」,桐乡发布
10.百亿桐昆 百年梦想,中国纺织报,张家洲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大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