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安防行业太难做,安防行业创业

5月25日,艺鸥举办的“GIIS安防AI创新峰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

参加圆桌讨论的嘉宾包括:博时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伟;汉王科技副总裁黄磊博士;中兴通讯董事长、总裁徐明;眼控技术总监黄宇;蒂奇数字集团CEO刘耀达;和华创资本科技集团负责人AD。各行业大咖围绕“安防行业AI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摘录其前半部分,即在安防行业未来十年,谁将有机会成为Hikvision。

以下是嘉宾们讨论的原文(有一些删减):

AD:在开始讨论之前,请花一分钟时间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公司。

王伟:我是北京博思研的CEO,我叫王伟。其实我在保安工作快二十年了,是个老手。公司主要从事图像识别,成立于2007年。

黄磊:我是汉王科技的。我叫黄磊。汉王科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家专业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我们有一个控股子公司叫汉王致远,专门做保安服务。目前主要从事一些与人脸识别、视频分析相关的安全服务。

徐明:我是中兴立威的徐明,也是安全领域的导师。中兴通讯立威是领先的连接和融合技术领域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过去一年,我们主要聚焦智慧城市和公共安全,帮助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安全和城市领域,助力这一领域的升级和升级。

黄宇:我是眼控科技的黄宇。眼控科技是一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公司。目前,它的主要方向是智能交通和智能安全。

刘耀达:我是蒂奇数码集团的刘耀达。我们是清华四大企业之一,从事科技服务,服务中小大科技企业。我们为小型企业提供园区、资金和市场资源。为大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对于中型公司,我们提供渠道。

AD:近十年来,我们看到像海康、大华这样的巨头企业,从十年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现在市值1000亿元。如果他们是我们上一代的安全企业,他们被称为硬件定义的安全。现在,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看到了以华为为首的大产业高喊“软件定义安全的下一个十年”。在下一个十年开始的时候,我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你觉得未来十年会有海康这样的机会吗?如果是这样,这个机会会在哪里,什么样的企业会成为下一个海康?

王巍观点提炼:行业“中间层”公司会有“大作为”

王伟:我个人觉得机会很多,因为我平时和一些朋友聊天,说海康和大华现在已经够大了,现在有一些新兴的AI公司。这个市场结构基本定了吗?我想这才刚刚开始。因为证券行业过去可能有千亿市值,现在应该是万亿市场。传统IT行业的诸多巨头也纷纷进入安全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改造安全行业。我觉得里面有很多机会。

例如,它有几十个细分行业,尤其是中国。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机会,它的整体水平包括很多层面,比如高端、中端、低端。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在中间抓住一个细分市场,你可能会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这些机会不会因为海康和大华的成长而失去。我觉得其他创业公司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能把握住中间的机会。

还有,以前说在整个行业中,安全是一个以硬件为基础的行业,现在正在进一步以软件为基础。因为你可以看到,芯片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它会像以前一样成为硬件主导的行业。相反,我

觉得其实是整个前端、后端有机结合,甚至以后这个行业要有机方案化。中间的这个环节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机会,要想办法把中间协调好,中间尤其是软件会对整个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变革的机会,每个公司都有机会,每个方向都有可能成为大公司。


另外很多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洗牌,或者整个的格局会发生变化,所以中间出现大公司和超大公司的可能都有的。


公元:出现大公司和超大公司的机会是在上一波有资源的,在安防行业扎根很久的这种老公司里面,还是在新一波的这些年轻的互联网技术创业者当中?您会投票投给谁?


王巍: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我觉得这两类公司里,安防传统巨头里面一定会有公司成为下一轮的第一阵营公司甚至主力,一定会有一波老的传统公司掉队。但是新兴的AI公司里面也会有一部分独角兽会继续成为中间领先的公司,但是不排除还有第三类公司,实际上能够在中间能够厚积薄发把很多的积累和现在的行业应用相结合,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这样的公司我觉得在后面的落地浪潮里面抓住大机会的,我觉得这样的公司也有机会。



黄磊观点提炼:机遇与底层技术架构相关

黄磊:部分的赞同王巍总的意见。这里有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说我们现在的AI大规模的进入安防领域,对安防进行赋能、进行改造的同时,会出现很多机会。第二是,有很多的新生的公司,即新兴公司,会冒出来包括上市这个概率应该说是很大的。但是要做到像海康的体量,几千、上万亿的市值,应该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第一现在我们现在看的AI赋能安防,大家看到的很多都是图像识别,包括我们识别相关的技术,但实际上安防本身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它不仅仅是深度学习加视觉这方面的技术,还有更多的是其他的配套技术。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安防,摄像头实际上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比如说像5G出来之后,整个的体系结构和架构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比如我们今天做人脸识别,可能前端成千上万的摄像头,后端需要配备识别服务器,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但是5G出来之后,那这样的一个架构有可能就彻底颠覆了。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一些运营商或者中国移动、中国铁通这样的巨头,它们直接有可能把识别服务器变成基站,对公众提供服务,这就有可能有一些全新的翻天覆地的体系结构出来,对我们现在AI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有真正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的看法不可预期,机会很多,但真正要产生像海康那样超大规模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公元:我总结一下,这个跟底层的技术架构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系,说不定5G来了以后整个技术架构全部发生了改变,这个会创造出来一波机会。


黄磊: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一些变革出来。



徐明观点提炼:淘汰量多余新生量,玩家会越来越少

徐明:我想这个里面说到安防应该是传统的安防,实际上传统安防在AI、大数据这些新技术到来的时候,其实带来的结果是一种趋势,实际上可能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期望的。这个领域的厂家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


我看到的是与上述观点相反的,被淘汰掉的数量一定大于新生的,也就是说这个领域的厂家会越来越少。无论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的以解决方案为主的厂家,还是前端,这种终端厂家一定会减少,这个趋势和过去我们所看到的通信领域的趋势是一致的。所以新技术的赋能对这个领域来讲,可能会带来一些前端厂家例如像小米这样一些手机厂商,也可能会带来后端例如用软件来赋能大数据平台的厂家。但总得来讲,对这个领域安防厂家来讲,应该讲越来越多的厂家将会被淘汰。


我们再来说刚才的问题,会不会有机会出现像海康、大华这一类的企业?那从本质上来看,我的个人观点,海康和大华显然不是一类企业。这个领域如果让我来看趋势的话,真正的大企业只会在两个方面出现,一个就是下沉到芯片这个维度的,另一个就是上浮到平台这个维度的。这两个维度之外不会有特别大的企业,因为安防市场相对训练化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实际上在前端和后面比较大的平台维度,大体量的公司会出现集中。但是在具有区域性的服务特色里面,依旧是很多小的厂家。所以我讲AI和大数据的赋能,是将这最大的两块集中化掉。让很多这一类靠这个生存的企业,生存的空间很窄很窄了。


当然,中间做服务类的有没有?肯定还是有的,但是很显然跟之前的生态环境不一样。我们之前来看一个区域性的就依赖本地的服务,本地的一些校园内的监控也很难生存,但是越往后越不可能了,AI、大数据的赋能只会让它的成本越来越高,这里面我们所说的价格的透明化会导致它整体毛利的下降,很难像过去那种模式长期生存,所以这是我看到的一个趋势。



黄宇观点提炼:创业公司可以在增量市场上获得机遇

黄宇:首先我这么看,在狭义的安防领域,未来可能超过海康的机会不多。第一个原因,海康市值三千八百多亿,每年的净利润将近一百个亿。第二个它在很多的行业应用站在了端口的位置,很多的数据采集端都是它的。第三个我跟海康的团队接触了,我觉得他们的团队还是很进步的,不是固步自封的团队。


在传统的狭义的安防领域,有超过海康的不太现实。除非是广义的领域,民用的范围起来之后,不排除会有新的企业爆发,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觉得现在很多的企业,在安防里的生存土壤相对比较好,这个好在哪?安防是一个资源壁垒很高的行业。比如说从部级到省厅到市级到区县是有很多壁垒的,这个就跟很多C端的用户不一样。比如像美团,它是C端的用户,它们传播很快的。但是安防不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安防领域努力耕耘的客观现实。


这个情况我个人认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之后,从今年开始会是一个落地的元年。场景是不是在落地,你的产品是不是能应用,是不是有差异化的竞争,这都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超越海康,狭义上很难,但是在整个的市场空间里也会逐渐诞生一些新的独角兽出来,不一定像海康四五百亿的收入,但是有一些的财物支撑和明确的客户和宽的护城河,都是完全存在的。



刘耀达提炼:想“出头”,就要谋求创新

刘耀达:大家都讲的很多了,我基本上同意前面几位大伽的意见,在狭义的领域,在整个安防生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商业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想再造一个海康或者大华机会很少。


纵观这么多年的市场总是会有机会,要不你在生态上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要不你在商业模式上有明显的变化。你做服务有可能能做出来,但是直接做产品和解决方案基本上已经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