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校训
梁仁恭说:“年轻人的智慧是民族的智慧,年轻人的财富是民族的财富,年轻人的力量是民族的力量,年轻人的独立是民族的独立,年轻人的自由是民族的自由,年轻人的进步是民族的进步,年轻人比欧洲好,那么国家就比欧洲好,年轻人比地球好,那么国家就比地球好。”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官员们对此一无所知。最近在一家小店里吃面。一个孩子很忙,他的举止很得体。我问他多大了,为什么来这里。孩子回答说他十一岁了,为父母分担了一些劳动。店主一听,羞愧难当,心想我十一岁的时候,只知道玩游戏,只知道给父母分享什么。如果父母不让我玩,我还是有些委屈的。我又问孩子们:“不上学就给家里做事?”孩子们嘲笑我说:“学校还没开学,但马上就要开学了。”
今天,我们来谈谈开学季,而不是毕业季。据说,在开学季开始的时候,新生进入校园的眼神,能被业主生动地记住。当博物馆老板看着大一新生高三入学时,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期待,而等待老学生的过程可谓是三观尽毁。时不时想感叹一句:“年轻真好!”
不知道家里有没有孩子马上就要开学了。他们知道母校的校训吗?如果你不知道,今天听我说,希望你能仔细听听精品。
细数沈阳高校校训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自强不息”取自《易经》:“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永远强大,不断运行,作为君子,要像天道一样去争取进步。这句话是第三任校长张学良定下的。当时他说:“我非常希望所有的王公都要坚定自己的野心,用自己的学识。全国各地的学者都可以这样做,那么中国将变得自力更生。”
“知行合一”是首任主席王永江在开幕式上提出的。这四个字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反对理学而提出来的。道德行为离不开道德意识,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
辽宁大学: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辽宁大学校训经协商确定,于2002年1月30日由学校公布。此前,辽宁大学曾通过校园网收集。“明德精学”就是要弘扬光大的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学好,传承民族文化的优势,兼容世界优秀文化。“竭尽全力变强”就是潜心探索和实践。
作为一名官员,我们盛京大学的校训高大神秘,脚踏实地,通俗易懂。不信请往下看:
沈阳大学:廉洁勤政,廉洁勤政
沈阳巩俐大学:弘治鼓励学习,德才兼备
沈阳工业大学:自强不息
沈阳建筑大学:大德博学好建设
沈阳化工大学:学习实践性强,比喻求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永义祥源,德国可以齐头并进
中国医科大学:拯救生命、良好技术、努力工作和坚定政治
辽宁中医药大学:德博学,继承创新
沈阳药科大学:团结、勤奋、求真、创新
沈阳农业大学:求真、创新、勤奋、团结
沈阳师范大学:博学多才,贤德,尚美健兴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忠诚、求真、团结、奋进
沈阳工程学院:明德睿智博学
沈阳医学院:博学洁德济世
沈阳体育学院:德博学,勇强
鲁迅美术学院:豁达、勤奋、认真、紧张
le="font-size:15px;">沈阳音乐学院: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国内校训模式化,空洞口号抑或概括性强?
诸位听完沈阳本地高校校训,是否能记起一二?提到博学,是否能回忆起所指是哪一学校?
拿馆主经历说罢,说来惭愧,我所读大学的校训至今没记清楚。我以为,校训如今大多成了空喊口号。
今日馆中有二位贵客:辽宁大学文化学者刘铁和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惠平。
我问刘铁:“作为大学教授,看这么多校训作何感想?”刘铁道:“话说这校训皆是来自《四书五经》,校训早已离不开模式文字,其形态也趋向相同。无论专业、艺术也好工程也罢,无甚差别。”赵惠平言:“其实都取自中国古代典籍,但也接受了西方表述方式。但都是体制内大学,个性就很难体现。近三十年校训雷同,关键词也不超过十个。还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表现。不过,馆主所说校训已成空洞口号,我倒是不认同,只是概括性强。”
模式化校训是空洞口号还是概括性强,列位看官还得您来判断。
优秀校训多现个性,只追求高大上易被遗忘
馆主再问:“那辽大校训如何?”“包括辽大在内都是重复的,模式化。几千家学校已经模式化到三五句。已经严重妨碍我们大学精神发展,”刘铁继续言道,“一所大学多的不仅是楼和专业,还要有无比丰富的大学精神。辽大为综合院校,校训却没有体现出来。”
说起辽大校训来历,刘铁称:“辽大校训起草人以文学院为主,找那些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准备收集了近现代海内外华人高校校训,综合多种因素,最终敲定。”至于为何对辽大校训不甚满意,刘铁说:“现在拟校训都追求高大上,高是起点高,大为视野开阔,上则格调上乘。但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要有自己独到之处,不能千篇一律。身为辽大人,我希望校训充满个性,体现辽大精神。”
“那神州大地可有好校训?”馆主问道。“有!”刘铁回应:“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我看来最好。一突出师范专业特点,二能把‘师范’定为嵌入格。没有出现雷同率极高的校训,无愧于师范类龙头院校。这八个字,如果学生日后从事教师职业,想必是永生难忘。”馆主感慨:“归根结底,一所学校校训还是应该抓住所在学校精神所在。”
“那赵惠平可有欣赏的校训?”馆主问道,赵惠平说:“民国时期老大学校训能体现出办学人的理念,我很欣赏,而当代大学校训,我以为是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最好。至于原因,我以为它不空洞,也简练表意。”
列位看官,馆主在此有一言。高校如今校训模式化并非校方懒惰,只图寻章摘句便利。刘铁又言:“校训编纂其实大有文章可做,到现在不尽如人意,实为校训理念受到束缚,这就和电影理念受束缚一般。”
刘铁又说:“馆主至今仍对校训视为空洞口号,想那其他学生大学四年,再者硕士、博士又有几人能对校训印象深刻?皆是因为校训没体现出学校个性,这实为一种悲哀。还是希望各所大学领会差异,厘清自己和其他大学本质区别,精准对位,起好校训,以校训为治学支点,期待中国高校文化精彩纷呈。”
诸位,此正合蔡元培先生所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精彩纷呈也是北大老校训再现。”刘铁说。
“德”为校训重复率最高,大学重在健全人格培养
虽说这校训已经模式化,但也可寻摸出一些字眼儿来。您瞧,这校训中“德”字的重复率可称得上是最高的。“古代有学问的夫子以道自谦,以道自重,这也是古典教育精神,”刘铁言道:“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打造成高尚道德的人。学生不要过多关注安身立命技能,更重要是学会做一个道德高尚之人。”赵慧平说:“现代西方大学课程体系,普遍开设人文课程,而且非常充分,甚至出乎我意料。德育,在西方就叫做人格培养,而当今我们整个教学,就是缺少人格培养,缺少人主观的精神品质。”
■馆主有话说
校训如成空泛口号实在可惜
所谓校训,乃是学校治学精神、理念精华所在。南宋教育家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过“忠孝廉节”引导学子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当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亦是北大教育方针内核,校训实为一所学校性格光辉。
想如今,大学校训虽借古开今,多呈现出天下“大同”,成为空泛口号是可惜之事。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北大等大学正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且不说是否以偏概全,但也可能是各所大学皆有症结所在。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曾言:“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犹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每想到此,馆主也自觉羞愧难当,还望在读学生谨记,以免虚度四年光阴。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见习记者 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