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曜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巩固了营利性主体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召开的工作会议要求,要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步下降。这不仅为金融系统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消除了市场对融资成本能否再次降低的疑虑。
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行,政策层面不断加码,打出“组合拳”。比如去年以来,中国不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带动一年期LPR下行30个基点,从而推低了整体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支持贷款需求合理增长。同时,鼓励银行将LPR嵌入内部转移定价(FTP)体系,有效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民营企业。比如,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存款市场管理,整顿规范存款的一些创新产品,通过存款改革推动贷款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规范结构性存款规模,减轻压力,称之为停车档计息存款产品,限制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一系列措施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债务成本,进而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目前我国利率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利率环境。今年前6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比去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比去年同期低0.1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接下来,继续压低融资成本的压力不小。与世界相比,虽然中国的利率略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对较低。而且,根据企业贷款的实际利率,中美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一致。此外,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演变,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要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提前转向的风险。这也是我国调整利率水平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只有多玩一些“硬把戏”和“真把戏”,才能啃下进一步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硬骨头”。一方面,继续释放LPR改革潜力,畅通贷款利率传导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巩固历次贷款利率下行成果;另一方面,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督促银行向实体经济传导政策红利,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供应商。多年来,银行业积极采取多种方式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积极造福实体经济。对于银行来说,服务小微企业主要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利于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因此,银行业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新和推广信用贷款产品,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时间和机会成本,直接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