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我的旅行家梦想800字作文 旅行家作文

在巴塘一望无际的牧区,我看到了阿霞永红。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体育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站在雪山草原之间,时而指挥拍摄团队放大或缩小,时而指导拍摄主体调整台词和动作。在手势之间,他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在草原长大,吃着牦牛炒面,喝着酥油茶的牧民形象。

“我是一个旅行者,一个注定一生都要旅行的人。”被称为“最佳导演”的阿莎永红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自己。从2015年3月开始,他走遍了黄河和澜沧江沿岸的主要城市。连日来还获得了《中国国家旅游》 2020年文化旅游特别贡献奖。对他来说,旅行就是生活、工作和使命。这种对旅行的独特理解,让阿霞永红在推广玉树文化旅游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旅行者的敬畏。他说:“玉树不仅是游客欣赏的地方,也是游客梦想的地方。”文化旅游走出去

虽然阿霞永红在文化旅游领域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带领玉树拼出了知名度,但刚接手文化旅游工作时,他还是一个对旅游工作没有概念的“孩子”。"我上大学时,学的是工程学。"阿莎永红说:“毕业后,我想成为一名普通人的问题解决者。刚到玉树担任文旅相关职位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然而,经过2010年的地震和重建,玉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次新的展览中,不安分的阿霞永红看到了未来文化旅游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方式,那就是作为一个旅行者,和玉树一起走出去。

越野圈、自驾圈、露营圈.外出的阿霞永红交了很多朋友,心胸也变得更加宽广。“我这一年,70%的时间都在路上。”他打趣道。行走在中华大地上,阿霞永红接触到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热爱音乐和舞蹈的阿莎永红总能很快融入当地人。这背后的原因是他对不同民族共性的洞察:“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聆听当地的文化。我发现很多民族都有大胆活泼的一面。”同样,这种特质也体现在藏族阿莎永红身上。

在玉树藏族文化民俗博物馆采访时,阿霞永红与三四位同事朋友坐在一起,分享了奶渣和酸奶,在热闹严肃的氛围中探讨了玉树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更高效、更创新的宣传方案。

这样热闹的场景,在牧区巴塘也能看到。为给“康巴艺术节”预热,阿霞永红驱车前往巴塘乡,率队拍摄玉树宣传片。在当地牧民的小木屋里,他和玉树代言人安莎凯恩永嘎一起,介绍了牧民的传统美食:煮羊肉、牦牛面、酥油茶.似乎言语无法完全传达田园饮食文化的氛围和气魄。他用左手从盆里拿出一块比巴掌大的羊排,然后用刀把肉切下来分发给客人。“这是牧民的原始饮食,也是牧民传统生活的缩影。”阿霞永红背靠着巴塘清澈的雪山,颇为自豪地说。受到他启发的客人不再拘束,吃肉喝茶,体验着高寒牧区康巴牧民的热情


这种基于牧区原生态生活的体验被阿夏永红称作“遊牧行”模式。近年来,阿夏永红一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致力于让玉树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也走出去,“遊牧行”就是方式之一。据阿夏永红介绍,“遊牧行”是一种全天候的游牧文化体验。它在改善牧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为游客打造了与牧民同吃同住的生活。“游客住在草原里面,早上和牧人一起挤牛奶,赶牦牛。吃就和牧人一起吃糌粑,喝酸奶。”他说。


这样的度假模式有助于让人们深度触摸玉树最具特色与魅力的部分,也能让较为偏远与闭塞的牧区与都市连接起来。为达到这个目的,阿夏永红不断考察其他同类型项目,从中汲取经验。同时,他也频繁地走访牧区,和当地牧民沟通以传达“遊牧行”的理念。据他总结,这些工作都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他强调:“文化旅游只有走出去才能工作,只坐在办公室里无法进行交往和交流。”


做旅游要做格局


致力于走出去的阿夏永红,在持续、深入的旅行中打开了视野和格局。近5年,阿夏永红用8万公里的飞行记录、15万公里的行驶记录丈量了近80%的中国城市。这些旅行不仅帮助他完成了《旅行者——中华大地寻梦之旅》一书,更让他开阔了眼界,“跳出玉树看玉树”。


在采访中,阿夏永红翻着自己的书籍,向我诉说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与内蒙的汉子把酒言欢、在黄河母亲雕塑前安静瞻仰……这一张张照片组成了阿夏永红的黄河追根溯源之旅,也拼成了一幅华夏文明的发展地图。阿夏永红特别介绍了一张拍摄于黄河母亲雕塑前的照片。照片中,他与雕塑创作者何鄂站在一起,背后就是寄托着无数人母亲河情怀的巨型雕塑。“我对这段经历印象深刻。”阿夏永红说,“当时,我们带着寻根溯源的使命来到甘肃,通过朋友邀请何鄂老师来参与活动。当时何鄂老师已经80多岁了,同时,她还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但当得知我们的主题是黄河寻根溯源之旅时,她就表示要来参加、支持我们的活动。”


与何鄂合作的经历让阿夏永红深刻地认识到了黄河寻根溯源之旅对中国旅行者的重要性。“走近黄河,膜拜母亲河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追求的伟大梦想。”阿夏永红认为,“藏族同胞到西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瞻仰布达拉宫。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黄河源头走走看看?”带着这种追求,阿夏永红游走在黄河沿岸的城市中,一边观察当地的生态保护情况,一边了解当地的民俗。最终,他将自己实地“走出来”的成果提炼为7条精品线路。阿夏永红认为,这些线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身上文化脉络的完整性,“它们有起点,有终点,是一个完整的文化脉络。跟着这些线路,你既能体验到黄河流域的人文民俗,又能感受到黄河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品尝到黄河流域的不同美味。最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这些文化就是黄河身上一个细胞,或是一个点,当他们被连接起来以后,你的黄河之旅就特别完整了。”


带着脉络完整的黄河之旅,阿夏永红将脚步迈回了玉树,并将玉树放在这个脉络之上重新审视它在旅游发展上的优势与劣势。在他眼里,作为三江之源的玉树拥有众多璀璨的文明之珠,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昆仑山主峰等都在玉树境内。此外,玉树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与平原地区差异化明显的体验。“世界级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它的疆域就在玉树。”阿夏永红说。从这样的属性出发,阿夏永红将玉树的旅游资源比喻成一只雄鹰。同时,他希望为这只雄鹰添翼,让玉树成为与内地和藏区沟通的通道。而他对黄河的寻根溯源,正是在为雄鹰添翼做准备。从7条自驾线路,到“玉进川出,川进玉出”的概念,阿夏永红想要告知大众“条条大路通玉树”。同时,他也想要传达一个观念:“做旅游一定要做格局,要交流交往才有希望。”


让世界看到玉树的世界


致力于“走出去”“做格局”的阿夏永红,在响应“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的基础上,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让世界看到玉树的世界”的概念。“玉树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它是一个包容、开放的藏区,外籍游客只要能来中国,就可以到玉树。”阿夏永红说。而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实践探索的试点,其更是具备了国际化视野。肩负玉树文旅发展重任的阿夏永红,也跟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一起,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打开,以世界的角度来看待玉树的文旅资源。


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阿夏永红并不常出国。但只要出国交流,他就会去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因为商务交流,我去了一次尼泊尔。”他回忆,“这个国家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他们的手工艺,雕塑、雕像、雕刻等工艺都非常发达。”在藏文化民俗博物馆中,阿夏永红也同我们介绍了一些尼泊尔工匠制作的家具。在匠人这方面,尼泊尔与玉树的互学互鉴比较频繁。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开始之后,阿夏永红打心底地想去趟瑞士,去趟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瑞士的山地文化和我们玉树有相似点,我们想学习瑞士在生态领域上的开发模式。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是一个典型,我们也想学习它的一些管理模式。”再者,阿夏永红也想走访一下日本,了解日本民宿打造和推广的逻辑思路,“我们也想让玉树原住民们真正把自己的民宿打造起来,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通过学习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国外项目,阿夏永红在着手玉树文旅工作上更“大胆”。他在玉树的资源上,提出了打造“地球第三极”的策略,并推出了“玉进川出,川进玉出”的线路。“我们去年在这个线路上做了一个叫‘海拔最高的地球第三极汽车越野拉力赛’的项目,目前已经获得WRCA的认证。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已经做好了标志牌,未来会是一个网红打卡地。此外,标志牌上还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将会有自驾的攻略传到邮箱和手机里面。”他告诉我们,“有了这样一条线路,‘条条大路通玉树’的愿景便又推进了一步。此外,线路对玉树品牌推广宣传的作用也是显著的。再者,它可以起到一个联动的作用,带动玉树周边的人流、物流、经济流,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采访的尾声,阿夏永红和一位负责帮助残障人士就业的当地人谈起了玉树自治州成立70周年暨第12届康巴艺术节的筹备。讨论之余,他还准备着视频拍摄的内容。他说,在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玉树要让世界看到多元的民族文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将玉树宣传出去。于阿夏永红而言,“一生都注定要旅行”是一个多层次的论断,它不仅体现在他作为旅行者的生活上,也体现在他作为文旅从业者的事业上。


文中图片来自官方及自采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


环球时报时尚周刊


环球时报地产观察


环球时报前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