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模仿赢家:“他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肯定会有效果。市场证明的东西至少不会坏。”但是,第一,即使胜利者再次成功,它仍然属于他,而不是你。只有你的才真正属于你。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你。
这种思维是针对成功模式的。原则上,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都可以通过快速复制形成市场规模,这是可行的,但没有人能保证复制器是否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几年前,摩比克第一批单车共享成功运营后,出现了很多抄袭摩比克的运营模式,有的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最后都失败了。
戴尔创立直销模式后,全球很多IT公司都试图向其学习,借用其模式,但没有一家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为什么戴尔和其他公司不能?
第一,属于戴尔的品牌效应。
戴尔长期拥有世界知名品牌,用户接受度高,降低了成本。便捷的购买方式也能很快被用户接受。如果其他公司缺乏这个条件,成本会高很多,难以承受这么高的价格。
第二:定制效率高,价格优势巨大。
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戴尔的目标。他们希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传播价值,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而不仅仅是销售更多的电脑。在直销模式的推动下,戴尔也完成了自己的转型。其他公司缺乏相应的土壤去效仿,失败是自然的。
第三: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
对企业来说,了解用户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成功方法是有效的、持久的。戴尔敏感地发现,大量消费者愿意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直接联系企业,而不是去超市和商店。为这群人设计的直销模式一定能成功。
另外,不管别人发明的商业模式有多好,如果没有一个训练有素的执行团队,是学不成功的。无论你画出什么美丽的风景,你都会因为你糟糕的绘画技巧而画出碎片,失去原作的价值。所以,当戴尔用自己的模式打开市场的时候,跟随者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戴尔的区别。
所以,当有人建议你向成功人士学习时,首先要做的不是马上去做,而是去怀疑和审视。这是对成功人士和自己的全方位“扫描”,看对方需要什么,自己没有什么,分析对方能成功的关键原因,然后看自己有没有。
创业者最害怕的就是会不假思索的跟着别人走,往往是这种人先失败。我希望你能明白,在成功之前,你应该努力工作,专注于做实际的事情,而不是谈论“你已经创建或正在使用什么模型”。
/>也许你能够成功地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是你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具备吗?我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模伤他人的成功模式,你完全可以模伤,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

现实当中,采取创新模式的企业获得了胜利。
以我对国内企业的了解,能够最终突破重围,站在行业第一线的公司,大多数都依靠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它们一度也是先进公司的模仿者,把“别人的”拿过来为己所用,但他们同时认识到:这些终归不是自己的,在恰当的时机,采用了创新理念,完成了企业转型,才真正实现了向成功企业的转变。
十年钱,国外的互联网巨头,始终在努力地争取中国的市场份额,比如微软和谷歌,但在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模式竞争下,他们儿乎都遭到了挫败。谷歌甚至退出了中国市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中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依靠国内市场建立了自己的创新模式,成长为巨头公司。类似现象在电子行业也在上演,华为,中兴等中国公司也同样通过自身创新站稳了脚跟。
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国内公司在一开始的时候扮演了国外巨头的的好学生,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它们的商业模式。比如腾讯公司的核心产品QQ模伤了以色列的ICQ。只不过,国内公司并不是只依靠全盘照搬他人的模式,而是进行了很好的局部创新。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我相信它们也不会拥有辉煌的今天。
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学习和可以遵循的一条路线。
你自己要有创新,然后才能成为你的。
创新共分成三种:效率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
在这三种不同的情况中,效率性创新一般发生在我们的产品需要减少成本的前提下。成本越来越高,对缩减开支的要求就会增加,这时候必须提高生产效率。之前10块钱可以生产一件产品,现在需要降到7块钱,这就是有了对创新的需求。

持续性创新的目的在于,让同款或同类型的产品拥有更强大的功能,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本质上都属于这种创新,它没有实质的创造,只是把原有的功能设计得更加人性化,体验更丰富了。
破坏性创新代表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颠覆市场格局,为自己谋取机遇,或者击败竞争对手,对自己公司的产品结构重新定义,或者推出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新产品,来打破原有的竞争格局,对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
现在大多数的创业团队都属于最后一种类型。他们希望可以实现破坏性的创新,推出一款完美的产品,来震惊市场,实现迅速的扩张,但问题是,他们的创新理念的生命周期都极其短暂,经常都是昙花一现,难以对市场构成持续性的冲击。他们有时也经常混淆“与众不同”跟创新的区别,以为只要做出个性,就是创新。盲目追求个性,忽略了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失败自然就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创业型公司在红火了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后,吃光了刚开始的创新红利,就马上走下坡了。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需要创新,但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要问一问自己:“必须创新才能成功吗?”,“不创新就一定会死吗?
这是另一个需要我们辩证认识的问题。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如果市场需要我们创新,那么不创新就会死;如果市场不需要,那就暂时没有必要。第一看市场的需求,第二看自身的条件和企业目标。”很多创新其实是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后才被人们发现的,而不是在市场还没出现的时候,就推出一个空洞的概念,这既不实际,也不实惠。
所以,创业者的第一目的,应该是推出人们需要的产品。产品可以是旧的,也可以是新的,但前提是,人们对此有庞大的需求。满足这一需求后,你再去研究推陈出新的问题,才会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