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十年感言一段话 十年创业感言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改革的浪潮奔腾向前,无数的机遇遍地开花;这也是一个冒险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令人不寒而栗。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历史的宽阔通道被无数企业家开辟。

回望过去的2020年,“黑天鹅”给全球实体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仍有无数乡村企业家在坚持和创造。据统计,2020年首次有1000多万企业家和创新者返乡,比上年增加160多万人,带动农村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此外,“田秀才”、“乡土专家”等农村企业家和创新者达到3150万人。

埃隆马斯克说:创业就是啃玻璃,凝视深渊。英雄创造时代,时代也造就英雄。企业家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发展有最深刻的理解。他们对创业的思考和期待,反映了一代企业家的梦想和希望。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所有的坚定和不屈将在我们迈向新年的时候带来时间的礼物。2021年是20世纪20年代全新的开始。我们邀请了六位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90年代和10年代创业的农村企业家,讲述他们一路走来的感悟、收获和前景。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系列报告:

闯新时代的企业家| 90年代:改革的春风

冲进新时代的企业家| 00年:跨越传统

=2010-2020=

10年代

智向未来

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技术伴随着社会和经济

的转型,以迅雷之势创新发展,人们正从信息时代驶入移动智能时代。IT技术进步引领着时代变革,5G、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设备正全面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也给农业注入强大力量。




植保无人机的“大管家”


  身背30斤的水箱,一手加压,一手拿着喷洒杆,头顶艳阳在地里艰难行进,这是农村最常见的喷洒农药的情景。喷雾不均匀影响防治效果,人在喷过药的环境中前进还容易造成农药中毒。2008年,国内一些企业研制出油动直升机用于农业植保,但价格高、性能不稳定,并没有大规模应用,无人机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毕业于生物工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的朱梅楠,在上大学时就对无人机很感兴趣。在一次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合作进行小分子研究的项目中,朱梅楠在东北见识到了农业机械的威力。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航空建设”,在种植规模扩大、农村劳动力却短缺的情背景下,朱梅楠开始有意识地了解植保无人机领域。


2017年,朱梅楠(左二)与团队


  2016年被称为植保无人机发展的“元年”,重要的无人机厂家陆续涉足农业植保领域,国家也提出政策支持。“当时大部分飞机都是单旋翼,对农民来说操作难度非常大、成本非常高,一架飞机高达几十万的价格,就连企业也难以负担。”2017年,朱梅楠辞去工作,成立了青岛一粒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成为岛城较早把无人机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创业者。通过这种方式,一天的作业量能达到400~600亩,是人工的50~60倍,且节约用水量能够达到90%,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便利。


2018年,朱梅楠在田间进行飞防作业


  创业之初最大的困难在于“让农民相信”。朱梅楠和团队会先小范围演示,农户认可后再继续植保工作。正是这样一次次的示范和推广,植保无人机的市场逐渐打开。“我们最忙的时候,是在3天的时间跑了6个乡镇,出发的时候都是在凌晨4点左右,这个点做完,奔到下一个点,一天忙完后非常疲惫。”朱梅楠回忆说,“出去条件都非常差一些,有时候会借住在当地农户的家里。”


  短短4年,植保无人机“井喷”式发展。2014年植保无人机保有量695架,作业面积426万亩次;到2019年,植保无人机保有量5.5万余部,作业面积4.5亿余亩次,面积增长了近45倍。因此,朱梅楠和团队也进行专业飞手的培训,成为国内首家将ASFC国家航空运动协会无人机驾驶员的认证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结合的企业,培养国家认证农民飞手180余人,累计为农民飞手增收900余万元。


2020年,朱梅楠参加无人机创新创业比赛


  植保无人机适合大规模区域作业,这提高了中小种植户的使用门槛,敏锐的朱梅楠发现这一市场需求。2019年,他和团队一起研发无人机智慧农业服务系统,创造了“滴滴打药”新模式,是国内唯一一家植保无人机C2C平台。种植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植保无人机飞手培训和飞防服务线上预约,让广大中小种植户也能体验到植保无人机飞防服务的便利。


朱梅楠:


“农村正在向年轻人敞开怀抱,创业环境和政策越来越好。2020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我们的无人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在平台上,全国200余名飞手已经为7000多名中小种植户的300余万亩土地带去了便捷高效的无人机植保服务。新的一年,希望能继续扩大平台的影响力,解决更多植保难题,获得更多农民兄弟的认可。”




大数据里的“田园梦”


  世界正在进入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文明”时代,生活不断数字化的今天,大数据成为驱动传统方式升级必不可少的新动能,要想赢得新的发展空间,缺“数”不可。


  201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贵州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3年后,贵州成为发展大数据的“国家级试验区”。2015年,四川人刘锐离开了工作十几年的美国数据库巨头甲骨文(中国)公司,成为贵阳市首批大数据“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来到贵阳金融企业负责大数据金融板块的工作。“来贵州之前,我的工作与贵州、与农业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刘锐笑着说。


刘锐在金融行业工作时


  初到贵州,刘锐还参与了大数据、金融、扶贫三个专题的工作,深入农村做了许多农业调研。“我发现贵州的环境很好,但是地形的限制使它无法大片规模化发展,我认为原生态的绿色农业是它的发展方向之一。”刘锐说,“我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是我的梦想,我认为大数据一定能为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尽一份力。”


  2019年,刘锐从金融企业离职,相继创办了3家科技公司,专注研究农业大数据溯源技术和农业保险。为了响应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的“订单式农业+保险+期货”的探索模式,同年5月,刘锐和技术团队研发的“掌上自留地”智慧农业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订单式农业平台,在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起对接桥梁。


2019年,刘锐在全国双创活动周进行项目介绍


  不同于一般的电商平台,“掌上自留地”参与农产品生产的前端。“种养初期,客户和生产者在平台上确定订单关系,我们以安装摄像头或建立基站的方式,让客户能够全程参与和监管种植或养殖全过程,从最初种养到送到家门口的全部过程透明化,让消费者安心、放心。”刘锐介绍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入农业保险,平台会做相关的交易担保,确保生产者劳有所获。认购农产品节省了农业生产者诸多成本,因此消费者可以获得价格优惠。”


2020年,刘锐(左一)与女儿体验农业研学活动


  为了让更多生产者有信心加入平台,在黔西南州建成500多亩的瓜蒌智慧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同时为都市人打造“田园梦”。“在种养过程中,可以随时与自己的家人一起来一趟生态农业旅游,既可以考察自己认购的产品的生长情况,也可以过一过惬意的田园生活。”因此,2020年3月,刘锐与贵阳朱昌镇政府一起打造朱昌智慧农业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同步建设大数据农业科普基地、育苗基地和加工厂,深入发展农业研学、亲子夏令营等农旅活动。


刘锐:


“农业生产的思路已经改变,从前生产出来再想着怎么卖出去,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截止2020年底,我们平台已经运营近2年,积累用户近10万人,订单式农业金融交易超过300万。下一年,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方向,完善技术体系和新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农业研学和生态旅游板块,用大数据改变农业和生活。”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创业艰难百战多,但强者的目标从来不是顶峰,而是作为攀登者在创业路上步履不停。


  农村创新创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一代代农村创业者们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用长远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开发农业资源,丰富产业类型,投身乡村振兴大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只有艰苦奋斗的创业者


才能成为时代的胜利者


2021


你好,新时代


下一个时代英雄,会是你吗?




采编 | 林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