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共享社交电商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交电商规模已达1380万。预计2020年国内社交电商商户规模将达到2400万,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未来5年,行业将有10倍以上的扩张空间。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应用,以及消费需求的升级,零售行业诞生了许多新的供给模式。微店也成为国民消费升级下诞生的零售供给模式之一。
个人微信业务式微,微店成为社交电商新模式
微店,顾名思义就是微信业务中的开店模式,是微信兴起后电商的产物。随着移动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移动社交的场景应用催生了移动零售交易的兴起,从而形成社交电商。微店兴起于2013年,2014年进入微信社交平台后被命名为社交电商。
说到它的社交电商属性,不得不说它曾经是一个热门的个人微信业务。个人微信业务是指在微信上代表一定品牌产品,然后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推广其产品的微信业务商家。曾几何时,微信业务中的个体商户因为在朋友圈刷屏而被一一封杀,不忍封杀的微信用户也怨声载道,因为专注于分享、记录生活的微信朋友圈早已充斥着漫天飞舞的微信商业广告,严重影响了微信用户的体验。
因此,为了解决用户体验问题,微信对长期在微信朋友圈做产品广告的微信电商商家实施了标题处理。但标题处理只是针对个别微信商家的市场整顿,并没有改变微信商家试图通过微信打开市场的决心。对于微信商家来说,微信作为国内社交平台的领头羊,拥有数亿用户,在微信平台上拥有低成本的开发和营销模式,已经成为很多电商公司不愿意放弃的肥肉。
易观联合发布的《中国社交电商大数据白皮书2017》显示,2015年移动零售交易规模为54.1%,2016年达到73.1%。在此之前,2012年移动交易仅占5%。未来,随着移动社交平台的逐渐电商化,移动网购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过去几年,个人微信业务通过在微信社交平台上进行电商交易,开创了社交电商的新零售模式。尽管个人微信业务遭遇了封号,但微信业务打造的社交电商模式已经成型。因此,微信推出微信官方账号后,微信商务人士继续以微店的新形式在微信上生存。
几经沉浮,微店依然难以打破困局
微店是传统微信业务在社交电商领域的转型。从传统的个人微信商家发展到基于微信官方账号的小型电商平台。规模和管理上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与传统的个体电商相比,在模式上更加正规。
然而,随着微信小程序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微店又开始相形见绌。
一方面,复杂的操作影响用户体验。微信业务迭代后,微信官方账号成为微店在微信上生存的主要方式。微信用户需要关注并进入微信官方账号后才能想办法进入微店商城;并且在用户界面上没有创新和便利。对于微信小程序商店来说,微店只能和个人名片关联,私信只能在关注后才能进行,这已经成为很多微信用户的吐槽点。
另一方面,微信引流不均导致微店推广受限。在推广方式上,微店多以微信官方账号的形式在微信上生存,更类似于第三方插件,因此推广受众用户有一定的局限性;小程序是微信的亲生儿子,其管理和运维团队主要基于
所以在传统微店模式难以解决的时候,小程序悄然兴起,给很多微信业务带来了希望。微店开始转向微信小程序的研发,形成了可以满足微信用户“不关注下载,用后就走”的小程序微店。
p style="font-size:15px;">然而,微店推出小程序虽然解决了此前的困局,但从目前的市场上看,小程序微店并不能像小程序游戏和附近商家一样为微店商户带来很好的市场影响力,其市场价值可以说是微乎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微店在微信入口上的流量红利已经消退。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16年,微信用户在以每年 1.5 亿以上、每个季度环比 4000 万以上的速度增长;2017 年第二季度,这个势头结束了,微信用户环比仅增长 2700 万,手机QQ 用户还出现了环比下滑。微信用户增长率下滑,微信用户总量也将逐渐趋于饱和,微商商家眼中的微信用户流量红利也在被不断消耗。
其二,问题商家给微店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不断增容,入局微店的商家也不断增加,商家和商品良莠不齐,侵权、问题商品严重影响微店平台。2017年8月,云集微店因涉嫌传销而被微信关闭了其公众号,而在2018年初,云集官方小程序“全球精品分享”又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被微信关停,日前在小程序中搜索“云集微店”和“全球精品分享”均显示未搜索到相关小程序。不良微店已经成为微信用户对微店的第一印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微店在微信上的推送信息也让微信用户出现抵制心理。
其三,小程序用完即走的概念与微店营销模式相悖。在小程序使用上,用户无需下载关注,用完即走,但是对于微店商家而言,商家是希望通过推广宣传平台上的商品,进而培育更多粘性用户。但是通过小程序推广时,用户用完即走的理念无法为微店培养更多粘性用户。
传统微店转型为小程序微店,虽然缩短了用户在使用微店时的繁杂步骤,为微店用户带来便捷的购物体验,但是用完即走的小程序式微店只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快餐式购物,无法为微店商家带来更多的粘性用户,加之问题微店带来的影响,微店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产品品质裂变方能助微店脱胎换骨
虽然转型过程暴露了微店在推广和营销上的诸多行业困局,但是由微商催生的的社交+电商的零售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电商领域的中流砥柱。
《2016年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消费行为报告》数据显示,移动社交电商用户流量高度集中在微信上,其中63.1%的流量来自朋友圈分享,23.79%为群聊,12.71%为单聊。而《2017年共享社交电商行业白皮书》则显示,预计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商户规模将达到2400万户,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未来五年社交电商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将迎来高速爆发阶段。
在社交电商爆发的机遇面前,作为催生社交电商重要推手的微商们,如何增加自己手中微店在社交领域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良性发展,发挥更好的市场价值呢?
一来,通过产品裂变吸引和培养粘性用户。在电商领域中,消费者最在意的便是能否物有所值,优质的消费商品能够为商店带来不少的回头客,粘性用户也自然而然养成。但是在目前市场上,以社交为特色的微商成为假货最多的电商领域。近日,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的《2017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拼多多下架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全年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
在假货纵横的电商领域,优质商品也就变得弥足珍贵。尤其是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升高,移动端社交电商崛起之后,消费者通过移动电子产品进行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全新消费趋势。在这样的消费趋势之下,通过提高商品质量,形成品质裂变才是在众多社交软件上留住社交“过客”的根本手段,同时还能培养更多粘性用户,提高自身微店在电商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二来,加强微店商户管理,营造规范化的社交电商市场。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交电商将传统电商模式中商家与消费者的单一消费渠道变成了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商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多渠道消费模式。从《2017年共享社交电商行业白皮书》得知,我国的社交电商商户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
而在商户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商户因职业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存在差异,由此带来的商户也必定良莠不齐。因此,在社交电商即将迎来高速爆发阶段之前,微店的B端用户在招纳C端商户时需要培养C端商户对其所处市场的解读能力和应变能力。
社交平台将传统电商渠道碎片化之后,能够解决传统电商因渠道单一而无法扩大市场规模的困局,但碎片化渠道同时会带来商品和商户管理上的难题。在此看来,必须保证有能留住消费者的优质商品,以及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商户,才是保障微店生存的根本。
总体而言,在当前仍以阿里京东平台为主的电商领域中,微店要想通过微信流量变现来撕开裂口,需要等待微信电商成熟。而在当前微信电商还未完全形成之时,微店要做的不是如何利用微信上庞大的用户流量,而是通过产品化来引导用户产生自然裂变,通过产品+服务的模式将此前积累的用户资源合理利用,让微店的“微”实现真正的微而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