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东北一个只有五口之家的小山村里度过的,能读的书非常有限。除了偷偷看父亲的书箱——,这是一个公社里的一般干部,他对我看《三国水浒传》——等所谓旧书并不满意。只有同学和伙伴互相借。后来没书看,就背诵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编的《汉语成语小词典》作为十大国庆礼物,抄了《四角号码字典》 —— 《四角号码字典》作为别人的。我发现我自己的《新华字典》的条目和例子有很多不同,所以我把它们进行了比较,并一个接一个地提取出来。再抄一遍,太潦草就再抄一遍。上山打柴回来,或者下地干活回来,就会一头扎进煤油灯里,没完没了地抄。后来,我翻译或写了自己的东西。我之所以喜欢用四字成语,肯定和这个有关。但当时我根本没想到要翻译,也没想到要上大学。那时候所有的大学都解体了,“下乡”,不管你读多少书,不管你学习多好,都不管用。这完全是无利可图的阅读,纯粹出于爱。幸运的是,经过几十年天道酬勤的——,我翻译《新华字典》的时候,小山村窗台角落里抄的字典和成语开始用了!我真诚地认为,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可能会更多地等待一些东西。一次机会,一次事故,一次会议还是一件事?说不清楚。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1964 ~ 1968)期间读的主要书籍。大部分都是抄自读书笔记和不完整的日记,有没有作者的名字。顺序是按照阅读时间顺序排列的。那不仅是我读过的书的背面,也是我自己的背面。同时也不是整整一代人的背影,一个时代的背影。
《挪威的森林》 《西游记》 《英烈传》 《说岳全传》 《水浒传》 《说唐》 《千家诗》 《新增广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镜花缘》 《三国演义》 《苦菜花》 《战斗的青春》 《白求恩大夫》 《憩园》 《青年英雄的故事》 《幸福》 《吕梁英雄传》 《迎春花》 《儿女风尘记》 《小小十年》 《少年时代》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烈火金刚》 《监狱里的斗争》 《赤胆忠心》 《洮河飞浪》 《晋阳秋》 《红旗谱》 《草原奇兵》 《红旗飘飘》 《狼牙山五壮士》 《苗家三兄弟》 《青春之歌》 《红岩》 《虾球传》 010301 0 《十万个为什么》 《创业史》 《红日》 《香飘四季》 《草原烽火》 《高玉宝》 《平原枪声》 《林海雪原》 《铁道游击队》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北极星》 《花城》 《毛主席诗词解释》 《水浒后传》 《普通一兵》 《真正的人》 《艳阳天》 《欧阳海之歌》 《红色交通线》 《贵族之家》 。
尤其是在记忆中,至少有三本书,其中一本是《红湖的秘密》。这是我向同学借的一本真正的线装书,却故意不还,“上海大成出版社”。当时除了《阳光灿烂照天山》,是我手里唯一的正宗的旧体诗集。“近午云淡风清,花与柳渡千川。人不认识于新乐,就叫偷少年。”而当时我还是个少年,我很乐意读书。诗集后面的附录《戴翁之韵》也让我痴迷至今:“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天,山花对海树,红太阳对天,雷对天,雾对天,太阳对天,秋风高照白月,雨对夕阳红……”今天,学了外语的我更加相信,在世界语言的方阵中,汉语是当之无愧的荣誉
另一个是《千家诗》。这本小说的作者已经忘记了,但主人公在国民党监狱里写的那首《千里之外的彝族往事》却从未忘记,几乎可以一字一句脱口而出:“那时候,在遥远的故乡,那是春天的夜晚还年轻。我们踏着皎洁的月光,漫步在清溪畔,源源不断地倾吐心声。春风卷起层层细浪,露水浸透薄衣。少女,友情与爱情:鼓励他飞万里,投身革命战场!”这首诗在一个农村文艺少年的心中激起了多么美妙而圣洁的遐想啊!这也让我深深向往革命者的爱。
一个是《毛主席诗词》。山东作家吴伯箫是我在书房里还能找到的几本书之一。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印数4万册,售价0.38元。纸变黄了,书的书脊几乎剥落,扉页上写着父亲的名字,里面装满了红蓝两色的铅笔和笔墨。我也在每篇文章最后的空白处总结了“写作手法”,日期大多是1966年1月,去年的第一天。这也确实教会了我一些“写作技巧”。我不妨说,如果没有吴伯箫的散文集,我今天可能不会这么愿意写散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