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上海大胆能赚钱吗,在上海创业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孟刘友珍

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引领者,三年来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自贸试验区临港新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重点领域,做了两大对外开放文章,努力探索服务建设新路径。目前,这三个重点区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推进,以大都市的强劲动能引领长三角。

临港新片区加速领跑

浦江以东生机勃勃。4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口外、东海之滨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集装箱比比皆是,卡车来回穿梭。

2019年,洋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80.8万标准箱,首次超越外高桥港区;2020年,洋山港首次突破2000万标准箱;2021年,洋山港开港16周年,洋山一期至四期项目相继完工,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战略从蓝图到生动实践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的重要作用。

洋山港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附近的新区也有惊人的变化和动能。

2020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 78项制度创新任务中有69项已先行实施或测试,50项专项扶持政策基本完成。国家、上海、管委层面共出台政策文件120余件,形成制度创新典型案例32个。

1月4日,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临港新区10个产业项目参加上海市重点产业项目开工仪式,总投资超300亿元。

4月2日,甬沪产业转移双创示范基地、上海临港科技创业(宁波)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宁波分中心揭牌。此次合作共建,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推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也标志着临港科技创新的第二次战略转型,以及从创业孵化培育向产业孵化培育升级的开始。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豪表示,临港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制度创新相继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集中落地。目前已签约项目近600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其中18个社会民生项目正在建设中。

自2019年9月临港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临港”成为高频词,以惊人的速度向中国全面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基地和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进军。

长三角示范区打破边界

苏州环鑫阻尼科技有限公司从上海青浦区搬迁至苏州吴江区,但其主要客户和核心财务人员仍在上海。这家位于苏州的公司想在上海开单位账户,可以吗?对于该企业异地办理结算业务的需求,中国工商银行青浦工业园区支行现场完成了该企业的跨域开户,并给出了答案:是!

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是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措施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打破边界不打破隶属关系,创新机制是制胜法宝。

2020年4月初,示范区执委会联合央行上海总部和银行保险监管、证券监管、金融监管等12个部门,启动了示范区建设

>、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成立长三角管理总部或示范区分支机构,工商银行在推进智能终端异地开户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在多方磨合、协作的氛围中,如今示范区要素流动已颇具规模:一体化示范区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跨区域互认;一体化示范区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一体化机制;一体化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统一的企业登记条件、程序、方式等标准规范,统一企业经营许可、资质互认制度……记者在位于上海青浦的示范区管委会了解到,示范区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所面临的共性突出问题进行系统性改革实践,大胆创新,积极试验,探索行之有效的一体化制度安排,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已形成3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


虹桥商务区协同升级


“远超预期!”3月29日,首届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这是一场综合性、国际化的旅游产业盛会,上海三大展馆联动,展览面积共计60万平方米,展商数超过5000家。大手笔、大能量,这是“大虹桥”的日常。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近日发布,明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断言,从市域空间格局看,虹桥商务区将与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起,发挥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将成为长三角的新地标。


大交通枢纽功能全面提升,大会展品牌形象日益凸显,大商务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作为虹桥国际开发枢纽“一核两带”中至关重要的核,开发建设已历经十余年的虹桥商务区,为引领长三角协同开放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交通特色鲜明。商务区是上海南京发展轴和上海杭州发展轴交汇点,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年客流量超过4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已突破147万人次,可快速通达长三角都市圈各主要城市和连接国内外。区域已形成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核心区重点区域(4.7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已开发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形成全国最大面积地下空间开发格局。


大展馆吸引大展览。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地处长三角城市轴的关键节点,总建筑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可展示规模达57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其年举办10万平方米以上超大型展览20余个,国际性展会比例达98%,既是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门户,又是上海连通长三角的桥头堡,是长三角咽喉之所在。


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成效初显。五型经济加快集聚,目前已吸引7万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具有总部功能的各类企业已达380余家;多功能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已培育特色产业园区41个;利用外资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556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有2100余家数字企业入驻。各类服务资源在此集聚,已成为国内外各方投资兴业的热土。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为新时代虹桥商务区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舞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定位升级、开放升级、功能升级,要通过“大虹桥”的强力驱动,促进长三角协同开放、协同改革、协同创新,全面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3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