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产业融合,第一产业是基本点,第二产业是关键,第三产业是亮点。近年来,弥勒市通过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产业集聚、业务创新等多种形式,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三业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红美人”枣桃喜获丰收。图片来自弥勒广播电视台。
做强一产 二产结盟三产
“我们正在做的是一个集种植、管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家住东山镇新寨村委会大托阁村组的李,2015年率先种植了1500亩“红颜”桃树。2019年5月,少量桃树被她单独打包出售。作为国家级“巾帼致富带头人”,她“保苗、保技术、保销售”的承诺带动了村内外54户农户的种植热情。
在村民心中,靠一个人的努力很难形成更复杂的养殖产业链。李三东遇到了投资缺钱、借钱投资后的风险、树种选择和管理技术等问题,也遇到了如何包装销售产品、如何应对市场风险等问题。如今,这些常人敢于想象的难题都被她一一解决了,很多贫困户也因此脱贫致富。
“兴产富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前提是必须有人敢带头带路。”李三多的丈夫张,现任新寨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第一个种植冷菜大白菜的领导。目前,该镇已扩大种植大白菜10000多亩,种植苹果树3000多亩,高端脆李树2500亩,芒果树2000亩,还试种火龙果、韩国樱桃番茄、沃柑。
产业融合,落脚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了卖个好价钱,张注册了一家专业的果蔬产销合作社。“以前,是指导大家种植和推广技术。现在主要是做好销售,二产是‘牵手’,形成了品牌效应。”2014年,村里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建起了占地近8亩的冷库。产销模式是第一批生产交给村民,第二、三批生产由公司和合作社完成。
努力做好一个生产,只种不卖,是村民杨建德称赞的典范。他认为自己做不好二三产,不愿意冒这些风险。
新邵镇清河村委会种植的1.5万亩“红美人”早桃,自2015年试种以来,采用“农民合作社”联盟的产销模式。“为了保鲜和运输,今年新建了冷库和果盒加工厂。”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春喜说,合作社在包装销售上承担了“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深受群众信赖。
从“三业融合”到“一业融合”“两业融合”,弥勒的区域特色产业合作社或公司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太平湖森林小镇“吕雯作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产融合 缔结利益伙伴
合作经济时代,行业边界和部门分工被打破。弥勒市按照“坐一桌、炒每道菜”的发展思路,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实施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形成了“多渠道进水、一池蓄水、一水龙头出水”的三业融合“共同体”。
近年来,4A级景区易科镇备受关注,先后开发了花口“乡村生态游”、葛西“农业观光游”、法峪“休闲健身游”等优质旅游示范环线,实现了2个贫困村483户1717名贫困人口脱贫。蚂蚁村党支部书记曾虎龙认为,通过企业带动富人带领穷人到景区找工作,以及农业特产、餐饮、酒店等多业态复杂产业链,实现了贫困户短期脱贫、中期稳定、长期发展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下,旅游资源的第一、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的农家乐、酒店等服务业则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同时成为第三产业融合的纽带。
与此同时,弥勒市也涌现出许多股份制三产融合经营实体。
。竹园镇那庵村采取“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入股+企业经营+收益分红”的模式,与骏源公司开展合作,发展蔬菜种植,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群众增收;弥阳镇牛背村68户果蔬种植户出资110万元登记成立了绿之源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与云南亿川种植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形成了股份制利益伙伴;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弥阳镇章保社区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对农民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再出租的“返租倒包”模式,既实现集体有收益、村民得实惠,又带动农业向规模、集约和高效利用发展。“网购”时代,弥勒市还着力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目前,该市开办网店达500余家,工商注册的电商企业30余家,培育出了阿细蜜源、华景商贸、龙缘酒庄和弥糖、弥绣等龙头企业、知名电商品牌。这些电商除了对产品重新包装外,大部分树强了销售品牌,做强了第三产业。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对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优化重组、整合集成、交叉互渗,涉及面广、复杂性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对经营主体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该市注册或建设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的涉农企业达190多家,其中,在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培育农民合作社251个。已经形成了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功能拓展型、新技术渗透型、产城融合型、多业态复合型等做强第一产业或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群众的脱贫致富。
来源:中国红河网
原标题:弥勒产业扶贫模式③: “三产”相亲相融 激发乡村动能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杨顺丽
审核:祝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