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蓉(右)正在调整蜡像《艺术家》的服装。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大舞台前,“老广门”围坐在桌前,一边欣赏粤剧,一边享用粤菜点心。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中央,“袁隆平”爷爷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稻穗……他走进光州塔下的“幕开”蜡像馆,穿梭于现代时空。许多亲切的场景和熟悉的人物就这样不期而遇。
蜡像的世界充满了惊喜和乐趣。当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蜡像“杨利伟”的皮肤、血管、皱纹等细节上时,并没有注意到。戴口罩玩手机的不起眼的“路人甲”也是蜡像.
这些创造和匠心,都来自一个叫周雪蓉的女人。
冷峻,一个以对作品要求极其严格而著称的超写实画家,看到自己的“自我”就忍不住赞叹她的“杰作”。她的蜡像《亲家》出现在展览上,一度被认为是被保安“赶走”的。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制作总监对她的技术感到惊讶,她说:“我们会成为竞争对手吗?”。
这是一个关于手艺和感情的故事。
47岁的周雪蓉是一名蜡像艺术家。她以纯粹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看起来像真人的蜡像,赢得了业内外的赞叹,被称为中国版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但更可贵的是,她坚持艺术为时代、为人民,创作了大量农民、老兵、宇航员等建设者的蜡像。她直言,扎根中国文化的土壤是她创作的基础,为时代“造像”是她一生想要的。
中国版“杜莎夫人”
“如果你接受,它就会关闭。”着急催促着不远处通过,周雪蓉立刻起身迎了上去.只见一个保安冲着坐着下棋的两个老人大喊:“别下车,我们要下班了!”然而,两位老人总是无动于衷,似乎完全沉浸在象棋的世界里。旁边的周雪蓉忍不住笑了,赶紧解释道:“假的假的,这是蜡像!”保安起了疑心,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反复揉眼睛确认,然后回心转意,连连称赞:不可思议,太像了!
这个有趣的场景发生在2019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让保安“信以为真”的两位老人,是周雪蓉根据父亲和丈夫的父亲创作的蜡像。
“真正有所作为”这种事情不止一个。周雪蓉去年挑战了一项新任务。湖南卫视《巧手神探》得知她的才华后给她发了一封私信。“你有没有兴趣把蜡像带到片场,让明星‘侦探’能当场辨别真假人物?”
周雪蓉对自己多年来学到的技能充满信心,毫不犹豫地带着作品《摄影师》出发了。摄影师的原型是她丈夫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那一天,“他”穿着休闲装出现在工作室,穿着牛仔裤,背着背包,双手拿着相机,歪着头,眯着眼睛,专注地拍照。虽然近在咫尺,但杨颖、肖恩、杜海涛和其他到场的明星嘉宾从未发现它是个假人。
“放大看细节,连毛孔和血管都能看到。特别是额头上的几个痘痘完全是我熬夜‘爆肝’后的样子,更别说眼睛周围的皱纹和鼻子旁边的玉玺纹了,跟真人一模一样。”一些观众在节目信息中表达了这样的惊讶。
“这是对我最好的鼓励。”周雪蓉笑着说蜡像是写实的艺术,绕口令似的猜真假只是对她手艺的肯定。
ze:15px;">目前,蜡像在中国还是一门冷门的艺术,没有院校开设专门的专业课程。完成一尊蜡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的要3个月,难度大的一年半载也有可能。在周雪蓉眼里,让创作对象认可就是标准。做了这么多年,无论是为明星、科学家、画家、农民、工人创作,她始终恪守这一原则。“每天与蜡像打交道,哪个人物令你印象最深刻?”记者问。周雪蓉说,最难忘还是历时18个月才完成的作品《艺术家》,“那是来自业界的肯定,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超写实画家冷军是周雪蓉心中的一座艺术丰碑,其代表画作之一《小姜》以高清相机拍摄般写实,细腻还原了少女小姜的形象神态,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来源于真人创作。
在蜡像创作得到冷军本人授权后,周雪蓉拿出“近乎苛责”到完美主义的创作态度。她从广东跑到冷军在武汉的工作室,拍摄了上百张人物肖像,仔细揣摩工作和生活中冷军的不同状态、细微变化。
冷军的发质、发色特殊,难以找到合适的仿制材料。她等了两个月,收集到冷军本人的头发才开始创作。“要把头发分为几十个区,分区剪、分区收集包装。后期再将这数万根头发,按特征、分区域,一根根手工植入头部模具中。”周雪蓉说,没有耐心和细致,干不了这活。
前期素材收集好了,周雪蓉把自己泡在了工作室。有时她端详着泥稿出神,却好几天也不动手,有时却又迅速地做出微调。18个月后,当冷军本人看到那个手执画笔、眉头微蹙、专注又略带忧思的蜡像“自己”,忍不住赞叹,“天呐,杰作!”
随着作品被越来越多圈内外人士认可,有观众称她是中国版“杜莎夫人”。但她依旧保持平常心,并十分清醒,“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模仿。蜡像艺术历史上只会有一位杜莎夫人。而中国的蜡像艺术,应该拓展自己的新路。”
“对待手艺要至真至诚”
“怎么光头还会有发根的触感?”在周雪蓉位于广东中山的蜡像创作基地,也会迎来一些参观者。当有观众无意中摸到蜡像的光头时,总会发出这样的疑惑。
没人会想到,这是创作者坐在桌前,花十多天时间,一针一针,将上万根头发植入头部模型,又将植好的头发全部剃掉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要干好这份工作,不需要太多深奥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耐心劳作,用心积累。”她说。
采集人物资料、3D建模、创作泥稿、硅胶制模、上色化妆、植发植眉植眼睫毛、再次补妆、穿服装……一尊完整的蜡像创作,往往要经历十几道大大小小的工序。
随着时代的进步,制模、喷枪上色等技术已解放部分人力,但泥塑、绘画等关键步骤,依然要靠人的手艺来打磨。而这又恰恰是区分蜡像艺术水准的关键。
时光退回到2000年初,那时杜莎夫人蜡像馆还未进驻中国内地,人们对蜡像艺术并没有太多认知。哪个博物馆里有几尊蜡像模型还原某个场景,在当时已是领风气之先的创举了。
尽管有美术功底,但在她刚入行的时候,如何做蜡像,是没有师傅教的:买一张门票,到深圳世界之窗,看到展出的一尊毛利人蜡像,这便是“课本”了;和丈夫守在蜡烛厂内,“偷师”工人怎么给蜡塑形、上色,这便是“学艺”了。她每天所做的,就是和丈夫一起试验、试验、再试验,从一次次失败中学经验。
“后来,我又专门跑到北京学习影视化妆,能有所借鉴,但蜡像又不是简单的化妆,还涉及很多特殊情况需要处理。现在蜡像制作普遍用硅胶做材料,过去用蜡做像,把握不好温度,蜡像很容易变形。上色也有讲究。要想进步,还是得靠自己多看、多试、多练、多领悟。”
如今已有70个年轻人加入她的团队。对徒弟们,她总是鼓励表扬。她说,这些孩子基础好,见识广,起点也高,手艺不能荒废了。只要她在工作室,二话不说,也要帮着指点。
周雪蓉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对于塑像的人物身份拿捏到位。“明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通常是上妆后的形象。因此,在创作中,需要还原这份‘完美’与细腻。相反,农村老太太,脸部太过完美无瑕反而不真实。恰恰是加了老年斑、皱纹这些细节,才能让她亲切具体。”
入行20年,近几年,周雪蓉喜欢将自己创作过的蜡像作品拿出来再创作。“艺术的境界是无限的。当你对生活的理解更丰盈时,回过头来看作品,总觉得它还能再深入、再提高。”
为时代“塑像”最有价值
每逢周末,广州“小蛮腰”下的“帷幕开啦”蜡像艺术馆总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帷幕开啦”是周雪蓉创立的蜡像品牌。
蜡像作品《老外婆》,取材于周雪蓉的外婆,一位朴素的农村老太太。她勤劳、善良、奉献,以温情和关怀滋润家人。佝偻着背部,手拿针线为家人纳鞋底的“外婆”蜡像,定格的是中国传统亲情之暖。
为制作“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蜡像时,她坚持向袁隆平本人“求”一身旧衣服,只为真人穿过后的衣服带着自然的褶皱和人的气息,让蜡像人物更具神韵。
1986年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女士不幸过世后,周雪蓉照着她本人的照片,创作了蜡像“杨洁”,让一代人民艺术家的形象留驻人间。
蜡像记录时代。周雪蓉的作品取材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退伍老兵、农民、国画艺术家、航天员、粤剧演员……这些蜡像作品无不闪耀着劳动的光芒、创作的喜悦、文化的美感,生动地诠释着艺术的真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只做明星蜡像,不是我的初衷。我们祖国这片热土,有太多勇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博大精深、辉煌亮丽的瑰宝。这才是我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帷幕开啦”蜡像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关注。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制作总监曾两度访问周雪蓉的创作基地,对方惊叹于中国蜡像制作目前的精湛技艺,开玩笑说,“你们在中国是佼佼者,下一步面向世界,我们就成竞争对手了。”
面对同行试探性的询问,周雪蓉谦虚谨慎地回答,我们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蜡像馆,希望用蜡像凸显自身文化特点与民族特色。与你们主打名人蜡像的模式,是差异化的良性竞争。这能让我们共同进步。
如今,“帷幕开啦”蜡像馆已进驻厦门、丽江、长沙、大连、广州、拉萨、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多地。这离她的梦想也更近了——用蜡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下一个最想创作的人物是谁?”面对记者提问,周雪蓉笑着说,“你们能联系上钟南山院士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逆行武汉,敢医敢言,这份时代贡献值得铭记。”(记者周颖)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