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养殖业个人经历故事,农业创业者的经历

赢得胜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与贫困的决战

一个也不能少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无数扶贫工作者

旋风和雨,战胜困难和荆棘

他们在田间深深鞠躬,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奋斗

他们跑在农村,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他们为工厂服务,践行他们的青年使命

原野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输血”变成“造血”

成功必须有我!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不惧风雨,勇挑重担

mode-color: #636363;">他们以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让青春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绽放绚丽之花


食院驿站”特推出“脱贫攻坚一线的食院学子”专题,请跟我们一起来看脱贫攻坚一线的食院人--许志翔。


人物简介


许志翔,1995年4月生,中共党员,2017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现任科技部人事司一级科员、四川省屏山县旭光村第一书记。


初遇扶贫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标志着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那年的许志翔还只是食院的一名大三学子。


2017年7月,许志翔从农大毕业,进入到科技部参加工作,他与扶贫工作的结缘正是从此开始的。许志翔的工作部门是科技部人事司综合与培训处,人事司负责科技部扶贫干部的管理与选派,这让许志翔有机会认识到许多科技部扶贫的领导同事,能够经常近距离地学习他们关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同时,科技部每年都要采购大量定点帮扶县的农产品,在部里工作的时候他就经常参与消费扶贫。这段经历让他对扶贫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崎岖”扶贫路


2019年8月,许志翔的驻村扶贫生活正式开始了。刚到村里,他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不适应的有3个:语言、气候、交通。


语言方面,村里老乡们习惯说的是四川话,并带有一点当地口音,刚到村里的时候,老乡说话,许志翔基本听不懂,需要有人在一旁帮忙翻译才行,一直到驻村半年左右,才能基本听懂老乡说的话。气候方面,旭光村特别潮湿,一年里放晴的日子十分有限,衣服经常干不了,习惯了北京暖气的他再跑到阴雨连绵的四川乡下,难以抵抗川南严寒的冬天。交通方面,由于地处乌蒙山连片山区,旭光村山路崎岖,为了工作开展的方便,一开始并不会骑电动车的许志翔咬咬牙自费买了辆“小电驴”,从此正式成为一名行走在山路上的“扶贫外卖小哥”。


艰苦奋斗扶贫路


在扶贫路上,许志翔坦言,最大的挑战是“能力不足与职责要求相冲突带来的恐慌”。作为一名年轻的“三门干部”(只进过家门、校门、机关门),他的基层工作经历一片空白,但农村工作是复杂的。在平时入户走访过程中,许志翔接触到的大多是他的长辈,年岁差距带来的代沟,让他们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大困难。在村里边同事的帮助下,他才慢慢转变了心态,不再觉得年纪轻是一个短板,反而是他开展工作时一个独特的优势:进,可以作为第一书记宣讲政策要求;退,可以作为年轻后辈同老乡拉家长里短。慢慢的,许志翔和旭光村的老乡们打成了一片。原本内向的许志翔,因为当了第一书记,现在也变得很能“唠嗑”了,这是他融入基层迈出的重要一步。




科技扶贫,让改变发生


过去,旭光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里开会都没有几个人来,即便开会,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也都是懒懒散散,经常迟到,纪律涣散;产业基础薄弱,无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差,全村没有一条硬化的水泥路;群众对村党组织信任度低,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科技部开始向旭光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发展村级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今天的旭光村,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大为改观;基础设施方面,全村现有硬化的水泥路43公里,安装路灯200盏,均排名全镇第一;产业方面,拥有村集体牛场、兔场,“三种三养”(茶叶、猕猴桃、芽菜种植;肉牛、肉兔、生猪代养养殖)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村民群众对村党组织的态度由冷漠转为热情,旭光村党群服务中心经常能够见到年轻志愿者的身影……


正如许志翔说的那样:基层工作,来了可能会后悔一两年,但不来可能会遗憾一辈子。脱贫攻坚即将胜利收官,许志翔仍然坚守奋斗在一线,继续为旭光村的发展燃烧青春,让我们一起期待他和旭光村给我们传来好消息!




来源 | 食品学院融媒体运营中心


责编 | 杨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