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东莞市消委会公布了2020年十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这些案件涉及在展会上购买家具而没有提前发货、医疗和美容产品的错误版本、“棘手”的优惠券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性。
即日起,杜南东莞将报道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十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助力广大市民避“坑”,同时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经济,打造“湾区城市、品质东莞”。
案例七:预存话费送手机,优惠套路要深思
2020年4月,消费者张先生在长安镇某无照手机店门口扫描二维码,进入抽奖环节,获得“一品牌手机”一等奖。
随后,张先生被店员带进店内,店员声称他要预存6298元话费才能中奖。电话费前六个月每月返还150元,剩余金额半年后返还一次。张先生同意办理。
在使用过程中,话费只退了4个月,然后手机店就倒闭了。张先生别无选择,只能求助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长安分会。
据长安分公司实地调查,该手机店已关闭,无法联系到负责人。根据相关规定,长安分公司建议张先生通过司法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两年在东莞市消委会长安分会点评:,类似于手机、平板电脑在扫码抽奖中的诱导,吸引消费者存入大额话费、购买课程等多种促销方式层出不穷,部分商家甚至诱导消费者使用支付宝花苑分期付款或小额贷款。
同时,这类手机店在同一地点的经营时间一般不超过六个月。当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提前支付手机费用后,就会倒闭,购买产品时承诺退回的话费和课程也不会兑现,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委会提醒:虽然这种违规促销行为已被整治多次,但仍难以防范。消费者在以预付费话费形式购买手机、平板电脑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消费前要清楚了解商户的证照登记信息,签订内容明确的合同。收据、发票、合同必须加盖印章,印章名称必须与营业执照名称一致。此外,选择分期、网贷等消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慎重选择。
近年来,广东赋诚律师事务所刘箫音律师点评:不少消费者反映,参与部分商家“预付费话费转手机”等商品或服务促销后,因话费退款金额不一致、销售前消费情况告知不充分、强制消费等原因引发消费纠纷。
因此,提醒消费者注意:
首先,在选择“预付费话费”消费模式前,要充分了解商户的经营资质,建议通过正规运营商的销售渠道进行消费;
其次,消费前要了解“预付费话费”套餐是否有各种消费限制。如果涉及退话费,还应该知道退的时限和金额;
第三,一些无良商家利用消费者贪婪和廉价的心理,声称“0元购机”,但实际上必须充值高额话费或设定几年的每月最低消费额度,才能免费获得。消费者要时刻提醒自己“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四是建议保留合同、发票等相关消费凭证。如有争议,及时通过消委会和法院进行维权。
撰稿:南方记者黄方方来源: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