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人骄子候选人事迹】
弘扬工匠精神 做好“传帮带”
——记酒钢集团公司能源中心发电二分厂焊接指导、首席技师杜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杜师傅,你觉得我今天的焊接怎么样?”
“很好,进步很大,但是姿势不正确,焊道排列不够整齐。”在点评了年轻焊工舒青云的实习作品后,杜军一手拿着焊枪,一手拿着口罩。凭借他娴熟的技术,焊枪匀速行进,焊缝均匀焊接成一层层弧线。
演示结束时,舒庆云和年轻的焊工们围在一起鼓掌。
这是记者在全国劳动模范杜军的焊接技术传承工作室看到的一幕。
杜军正在焊接。
“杜师傅的焊接技术传承工作室就像一个‘加油站’,我遇到的所有技术瓶颈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舒庆云说,虽然从事焊接工作8年了,但一直无法使用氩弧焊技术,所以最近2周每天都在工作室练习。在杜军的带领下,舒青云感受到了明显的进步,他的技术也日渐成熟。
45岁的杜军是酒钢集团能源中心的首席技师。22年来,他默默地站在焊接的第一线。凭借一把改进的焊枪和双手的独特技能,他承担了无数紧急而危险的任务,所有焊接接头100%合格,没有返工,创造了多项行业记录。完成了钛板和复合钛板的焊接技术研究、烟气恶劣环境下的焊接技术等5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和7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190余项;他对焊接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并有效应用于实践,为企业创造了5000多万元的效益。
“我1996年技校毕业,来到火电厂。当时听前辈说电厂的高压焊工很牛气,就萌生了做高压焊工的想法。”杜军说,好在进厂后,遇到了当时著名的焊接前辈秦立民和何志强。
“当时我每天先找秦师傅和何师傅指导,然后去现场不断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杜军深知这一点。从练习左右手焊接到掌握氩弧焊和焊接热处理技术,他努力工作,焊接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杜军(左)详细指出了舒青云(右)的焊接问题。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文波摄
“我的技术得益于老大师们的‘传承帮扶’,我还必须把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年轻人。”为了培养更多的焊接技术人才,在杜军的建议下,2013年,酒钢集团公司能源中心成立了焊工实训室——全国劳动模范杜军焊接技术传承工作室。
“杜师傅平时和我们谈笑风生,但指导焊接就像换了一个人,要求很严格。”酒钢能源中心二发电分公司年轻焊工杨海东是杜军的徒弟。他深有感触地说:“但另一方面,没有杜师傅的严格要求,我也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进步。”
成为杜军的徒弟后,每当有设备维修的时候,杨海东就跟着杜军从头到脚,一边观察一边征求意见,并把一些重点难点记在自己的随身笔记本上,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和琢磨。如今9年过去了,杨海东、杜理科君已经掌握了双手焊接的绝活和一双肉眼就能发现焊接质量问题的“透视眼”,也成为了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和别人眼中的“大赢家”。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全国劳动模范杜军焊接技术传承工作室”,杜军共培养青年焊接骨干51人,技师、高级技师17人,其余均为高级工。
多年的刻苦学习,对技能的执着追求和传承,不仅让杜军的焊接技艺一步步走上巅峰,也让他梦想成为焊接界的“牛人”。2006年以来,杜军多次获得“龙源技能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