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发展“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
截至2021年7月,工信部分三批共公布了4762家专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其中,132家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已在创业板上市,IPO融资金额合计570亿元。其中,创业板注册制新上市公司包括28家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企业,IPO融资金额合计156亿元。
00-10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20日,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专门从事新颖性的“小巨人”企业广泛分布在22个行业,其中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特种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电气机械设备制造、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上述行业共有公司78家,占比58%。
(描述:创业板专注于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前五大行业)
在二级市场上,“小巨人”的价值也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给予了更高的估值。截至2021年8月20日,“小巨人”专门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10266.8亿元,平均市值77.78亿元。
其中,市值低于10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05家,占比80%;市值100-200亿元的公司15家,占比11%;市值超过200亿元的公司12家,占比9%。圣邦股份最新参考市值高达818亿元,在创业板专业化创新“小巨人”企业中排名第一。其主营业务为高性能、高质量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和销售,产品涵盖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领域。
(描述:创业板专门研究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
近年来,大多数“小巨人”公司的业绩相对稳定。截至2021年8月20日,创业板132家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上市公司2020年实现平均营业收入7.46亿元,同比平均增长11.14%;平均净利润9452.75万元,同比平均增长1.29%。
(描述:成长型企业市场专门研究新“小巨人”公司2020年平均业绩的变化)
其中,头部公司业绩增长较快,明显好于平均水平。创业板前20名专业化创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实现平均营业收入8.94亿元,同比增长22.3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实现平均净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24.12%。
(图:2020年创业板前20家专业化、新“小巨人”公司业绩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专业化创新的“小巨人”上市公司是政策支持的重点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业务增长势头良好,有利于推动“卡脖子”环节的突破,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业板“小巨人”总市值破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巨人”企业登陆创业板市场后,积极运用再融资、并购、股权激励等资本工具,持续向好向强。再融资方面,截至2021年8月20日,创业板132家专业化、创新型“小巨人”上市公司实施了57次再融资计划,共募集资金305.86亿元,其中发行可转债15只,共募集资金70.26亿元;41只向特定对象单向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募集资金总额230.67亿元;凯伦股份完成配股。
,募集资金4.94亿元。其中,荣科科技通过“小额快速”机制募集资金1.76亿元,高效解决了资金需求。截至2021年8月20日,注册制下新增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科翔股份也披露了再融资方案,拟合计募集资金11.00亿元。
并购重组方面,截至2021年8月20日,创业板专精特新 “小巨人”上市公司累计实施完成40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202.74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交易目的和标的所处行业来看,产业整合型重组占比超过五成,新兴产业标的资产占比持续提升。
股权激励方面,创业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健全了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公司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截至2021年8月20日,创业板共有75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推出122单股权激励计划,涉及股份数量5.67亿股。
此外,创业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不断通过研发创新提升竞争力,2020年平均研发支出为5,654.01万元,研发支出占公司营收比平均为7.58%。其中,广和通、中海达、南大光电等16家公司研发支出金额超过1亿元,易瑞生物、长川科技、上海瀚讯、艾德生物等28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

(图说:创业板13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