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化妆品销售计划书,化妆品项目计划书范文

在日本,药店是功能性化妆品的重要销售市场。然而,在中国,有一个不同的场景。消费者不习惯在药店购买功能性化妆品。过去,这类化妆品在药店的推广有些困难。

但从目前来看,部分功能性化妆品企业有向药店加药的趋势。在2020年年报中,巴尼(300957。SZ)表示,公司未来营销计划之一是拓展连锁药店渠道,增加线下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与此同时,欧莱雅旗下的维希品牌在今年4月与健之佳药房开启了O O(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合作。近日,青岛百洋药业有限公司也宣布正式启动全国首个功能性化妆品商业化平台。其方向之一是尝试帮助功能性化妆品企业开拓药房市场。

截至2020年底,我国药店数量已超过55万家。功能性化妆品能在这里立足吗?

为何此前拓展药店不易

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包括功能性化妆品行业。由于长时间戴口罩,导致很多皮肤问题。此外,由于生活压力和环境变化,皮肤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企业趁机开发功能性化妆品市场。

欧莱雅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20年,欧莱雅中国活性健康化妆品部的业绩实现了近四年来最快的市场份额增长。欧莱雅主动健康彩妆部包括四大品牌,分别是修立克、罗氏波赛、施乐、维希,主要针对科学健康护肤赛道。

贝泰妮4月底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36亿元,同比增长35.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4亿元,同比增长31.94%。2021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分别同比增长59.32%和45.83%。

但目前药店并不是这些品牌在中国的主要销售市场。根据贝泰妮的年报,2020年,公司产品将覆盖中国1万多家连锁药店,但公司约80%的营业收入仍来自线上销售渠道。

白洋药业集团董事长傅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与日本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功能性化妆品发展还不够成熟,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生产规模;另外,功能性化妆品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然而,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仍然欠缺。由于两个因素,功能性化妆品在中国药店的推广进程缓慢。

傅刚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医药零售行业迭代升级,大量处方药从医院渠道转移,甚至专业药师从医院转移到零售药店。买药场景从医院快速向零售转移,药店正在经历快速分化和专业升级,为药店渠道功能性化妆品的发展带来机遇。此外,在医保收费控制下,药店分级管理可能成为趋势,部分药店销售处方药将受到限制。在此背景下,药店也需要拓展新的增长点,以提高门店效率。

据了解,百洋医药今年也在尝试与主流连锁药店联合,打造店内品牌“萌脱慧宣”,帮助药店设立功能性化妆品专柜。百洋功能性化妆品商业化平台今年还计划与核心药店共建500家“医药功能性化妆品”门店。

进药店还缺什么

功能性化妆品主要包括皮肤科级化妆品和“重成分”化妆品。很长一段。

段时间,这类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处于鱼龙混杂局面,部分以“药妆”冠名。2019年1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明确现行法规层面不存在“药妆品”概念,宣传“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均属违法行为。一时间,功效型化妆品市场得到了整治。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规定,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在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专门网站公布功效宣称所依据的文献资料、研究数据或者产品功效评价资料的摘要,接受社会监督。该监管条例的施行,代表着功效型化妆品有了法规上的保障。


一位从事化妆品观察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化妆品赛道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功效型领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入局,越来越多的皮肤医学专家也参与,也有更多安全、有效的产品出现,行业的良币正在驱除劣币。欧美发达地区功效型化妆品占化妆品市场的60%以上,但中国的功效型化妆品市场占比还不到20%,这意味着中国的功效型化妆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原本在线上拓展市场的功效型化妆品牌,面临一定的瓶颈,电商平台发展的红利期逐渐消失,各个品牌之前非常依赖的KOL营销策略,近两年也在逐步失效,在这种背景下,功效型化妆品牌也需要往线下渠道延伸。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57.33万家。其中,零售药店24.10万家,占经营企业数量的42.03%,零售连锁企业和门店数量31.92万家,占比55.68%。对于功效型化妆品企业而言,药店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不过,相比其他渠道,药店对功效型化妆品的资质要求更严。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刘玮表示,目前功效型化妆品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相关标准制定还不够清晰,如在普通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和实验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法,需要行业协会达成专家共识、制定行业标准,促成行业发展。


“功效型化妆品企业去做一些功效型临床试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很难切入医生这一端,基于我们在医生端资源的沉淀,我们的商业化平台也想帮助功效型化妆品企业开拓这方面的工作。”百洋医药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李镇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