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钟鼎控股集团
CATL(当代安普瑞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权重股让创业板指数有信心超越上证指数,创业板本身孕育了不止一个CATL(当代安普瑞科技有限公司)。
昨天的a股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7月13日9时40分左右,沪指报3559点,创业板指报3560点,创业板指数发布11年后首次超越上证指数。
虽然好景不长,创业板一登顶就跳出了水面,最终变成了沪市变强变弱的局面,但这一轮创业板的成长被视为成长股对抗价值股、新兴产业对抗传统产业的胜利。
未来,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创业板领先上证指数的日子可能开始了。
上证指数“屡被超越”
历史上,上证指数被其他重要指数超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些重要指数上市时都是1000
点,但上市时和上证指数的点位差距有大有小,自身的表现有好有坏,超越上证指数所花的时间,也有短有长。2002年12月31日上市的深证100指数,2007年6月6日收盘就超越了上证指数,用了4年零6个月;
2004年12月31日上市的沪深300指数,2007年8月2日收盘超越上证指数,用了2年零7个月;
2005年6月7日上市的中小板指数,2005年6月15日收盘超越上证指数,只用了8天。

来源:wind
相比之下,创业板指数追赶上证指数的任务可以说是最艰巨的——它上市的时候,和上证指数的距离最远,在点位上差了近1600点。
十一年来,创业板指一路追赶,几度眼看就要追上,又被拉开……
终于,在昨天实现了反超。
有投资者认为,上证指数与创业板指在编制规则上存在极大不同,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所谓的“历史性时刻”只不过是“数字游戏”而已:
资料显示,上证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开业当天作为基日,基点为100点。指数样本空间由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组成,ST、*ST 证券除外。当前成分股数量为1599只,指数计算方式以样本总市值加权。
创业板与创业板指的诞生则晚了接近20年。根据规则,创业板指以2010年5月31日作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指数由创业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股票组成。计算方式以样本自由流通市值加权。
显然,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在编制方式、成立时间、权重板块、计算方式上确实都大不相同,不能单纯拿点位做对比,但这一“数字游戏”背后最能映射出来的事实在于,当下成长风格占优,轮动也比较快,或许已经占领了市场投资主线。

创业板指:拉开国内经济转型的帷幕
在创业板指数本轮的上涨过程中, “一哥”宁德时代可谓是最大的功臣。截至昨日收盘,宁德时代总市值已达1.3万亿元,位列深市第一、A股第三,仅次于贵州茅台、工商银行。
宁德时代市值的不断提升,正是创业板不断发展的缩影。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体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的转型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而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面对主板市场严格的上市要求,大多数创新型企业无法满足,也因此无法在主板上市展开融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开立创业板,不仅是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也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更是为对企业未来有着良好预期的投资者们提供了投资的渠道。而创业板的企业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投资者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宁德时代这样的权重股使得创业板的指数可以有底气超越上证指数,而创业板本身又孕育了何止一个宁德时代?
可以说,这些年来,创业板的企业与创业板本身,起到了一个互相促进的作用。因为有着创业板的平台,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融资来满足自身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它们本身的发展,又造就了创业板指数的不断提升。
我们的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够不断地带来惊喜,而让更多创新型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发光发亮、得到市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正是创业板设立的初衷。
如果说上证指数是国内资本市场开启的标志,那么创业板指数则拉开了国内经济转型的帷幕。上证指数的权重股更多的是偏向蓝筹股,可以说上证指数代表的是国内传统行业“老大哥”们的发展情况,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下限”;而创业板指数是代表着对于国内新兴行业企业的期望,他们的发展情况,决定了我们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能否不断地突破自身的“上限”。

见证历史,更是见证“硬科技”投资时代来临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昨天的“昙花一现”也许不仅仅在于见证了历史,更重要的是见证了新的“硬科技”投资时代到来。
从“茅指数”到“宁组合”,本轮A股领涨的科技巨头大多都来自“硬科技”公司。何为“硬科技”?
它不同于一些中概股巨头,主要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软创新”为主,壁垒更多来自先发优势积累的用户基础;当前A股市值排名居前的“硬科技”企业,壁垒则更多来自于“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相对更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正是在多方“硬科技”的强势带领下,汇聚中国成长动力的创业板指迭创新高,超越上证综指走出历史性时刻。
也许有人会问,昨天创业板指一超越就立马回调了,创业板行情是不是到头了,这只是昙花一现?
还真不一定。
首先,近期成交量持续放大,昨天已经是连续第10个交易日成交破万亿,北向资金也在继续买买买,代表市场情绪的两融余额又创新高了,说明资金活跃,并且非常看好后市。
另外,昨天创业板只是小幅回落,并且从历史上看,当上证综指被另一个重要指数反超时,那个反超的指数,大概率会成为接下来行情上涨的主角。所以反超只是第一步,后续行情的发展方向才是重点。
还有一点,是爆款基金数量增多了,新发市场回暖也暗示着资金想要借着基金入市的热情。
更重要的是,俗话说:“硬三年、软三年,商业模式又三年”,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发展到了移动互联网末期,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时代或告一段落,未来在5G、物联网、智能汽车等产业浪潮下,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正迎来黄金时期,叠加国家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以新能源、半导体、军工为代表的“硬科技”正处在“行业景气+政策红利驱动”的内生高增长阶段,“重制造”的趋势之下,硬科技投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