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吃山吃水。但是,如果没有山,没有水,靠什么呢?只能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王永青没有背景,只能在米店当学徒维持生计。通过为老板工作,他意识到如果他想赚钱,他必须自己开店。从那以后,王永青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漫长的创业之路.
大米——生意的开始
王永青在米店当了一年学徒,对米店的经营了如指掌。这个年轻人心中升起了创业的雄心。他想:“如果我开一家米店,我可以做得和老板一样好。”
那年春节,王永青回谭智老家过年。他告诉父亲,他想开一家米店当老板。他认为米店的经营方法已经掌握,自己开店缺乏资本。
王长庚对儿子的想法感到惊讶和高兴。他决定支持儿子创业。
王永青回国后,王长庚挨家挨户向亲戚朋友借钱,说尽了好话。
王家在当地名声很好。王长庚也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几天后,他筹集了200元。这样,王永青就可以开始他的创业之旅了。
16岁的王永青辞掉工作,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从打工仔到老板是王永青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很多人工作多年不敢迈出这一步。王永青从小就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的勇气和气魄真的不一样。
王永青的米店位于一条偏僻的小巷,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然而,王永青只有200元,租不起好地方,所以他暂时只能将就。那时候他也养不起男人,所以什么都自己做,既是老板又是男人。一个人太忙了,所以他带着他的大哥王永成和二哥王永在去他的米店帮忙。王长庚从事茶叶生意,冬天没生意做的时候,他会来嘉义帮儿子经营米店。
作为大米集散地,小嘉义有近30家米店,竞争激烈。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悉的米店,那些米店总是把这些老主顾捆得紧紧的。王永青的米店开业晚,规模最小,更不用说它的知名度和没有优势。在刚开业的日子里,生意冷清。
当初,王永青曾经扛着大米挨家挨户地卖。说到底,人不仅精疲力尽,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谁会买小商贩卖的米?为了打开市场,王永青决定从每一粒米开始打开突破口。当时,台湾省的农民还在手工劳动。由于水稻收割加工技术落后,大米中容易混入许多小石子等杂物。人们做饭前洗几次饭不方便。但是大家都习惯了。
王永青从这种平凡中找到了突破点。他和他的两个弟弟开始一起工作,捡起掺在大米中的谷壳、沙子和砾石,然后卖掉它们。有一段时间,小镇上的家庭主妇都说王永青卖的大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就这样,米店的生意蒸蒸日上。
style="font-size:15px;"> 然而,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由于年轻人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便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更是大受欢迎。那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这一服务项目的出现等于是一项创举。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为王永庆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他还注意收集顾客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甚至免费为顾客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
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他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年代,一般台湾民众的生活相当拮据,因此免不了在买米时欠款赊账。为了及时回收米款,并避免给顾客造成不便,同时也给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王永庆总是先打听好顾客领薪的日子,然后再在次日登门送米时收账。
举例来说,当时服务于铁道部的顾客每月21日领薪水,他就在当天晚上或隔天去收款,因为这些顾客比邻而居,不但收款方便顺利,顾客对这种收款方式也很满意。如此一来,王永庆的米既卖得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谓“质优价廉”和“顾客导向”的经营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种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对台塑后来的“表单化”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