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晓燕报道
内窥镜能有多薄?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CEO Jolie给出的答案是0.86 mm。
为了做出全球领先的心血管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设备,Jolie带领团队不断完善内镜导管的光纤结构,研发出全球最小的内镜技术,使得内镜导管的直径达到0.86 mm,打破了美国同类公司0.92 mm的记录。
2018年,由Jolie牵头的心血管内镜3D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STS双创项目资助。该项目研发了国内首个临床使用的介入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打破了该产品的进口垄断,实现了这一高端影像产品的国产化,降低了医疗成本和费用,目前已进入医疗器械注册的临床阶段。
朱莉出生在一所著名的学校。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位后,前往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在研究生期间,朱莉致力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研究。2009年,朱莉的母亲病重住院,医生因为医学诊断图像模糊,无法立即诊断疾病,这让他思考,为什么不把OCT技术和光纤技术结合起来做一个内窥镜,增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呢?
然后,他开始尝试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2011年,朱莉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款商用内窥镜OCT成像系统,获得深圳创业之星大赛首个冠军。
2013年,Jolie和他的团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内窥镜OCT扫描仪。经过不断的临床试验,发现其最大的价值在于OCT技术,可以在心血管科做高精度的3D血管扫描,相当于打开了精准心血管医学的窗口。
“医疗器械不同于其他产品。它们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而不被制造,并且有一个漫长而严格的验证过程。”Jolie坦言,心血管内镜3D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项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大型项目必然需要长期、大量的投资。
“创业不同于以前在研究所做实验。首先,我们必须确保‘生存’。为此,公司正准备先生产一款‘小产品’过渡。”Jolie表示,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在中国科学院Xi光学与精细力学研究所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下,项目组历时8个月研发出了“针刺神器”——投影红外血管成像仪,并于2013年10月上市,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目前国内医院的高端医疗器械大多依赖进口。Jolie及其团队制作的心血管内镜3D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属于高端成像设备,国内自主率相对较低。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结合中国医生的实际临床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在已经进行了十几年成果转化的Jolie看来,产品应该是在对市场需求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去开发设计。
当初临床资源不多的时候,Jolie和他的团队走了一些弯路。“事实上,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研究。在工程后期,与临床专家交谈时,我们发现实验室的做法偏离了临床需求。”朱莉说。
有临床专家问朱莉,中科微光OCT设备有哪些优势?“我把图像拿出来说,我们的图像分辨率比进口的高,清晰。”朱莉回答。临床专家告诉Jolie,其实临床医生并不太关注分辨率,更多的是关注“深度”,比如能否区分钙化和纤维,分辨率只需要满足临床手术的需要。
其他临床专家建议,是否可以在OCT设备上增加自动识别功能,帮助医生辅助临床决策。朱莉和他的团队立即加强了对智力的研究
此外,中科微光投影红外血管成像仪项目已形成R&D、生产、销售的完整体系。该产品自推出市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社区门诊等医疗机构,并成功出口德国、俄罗斯、匈牙利、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总销售额达到了近4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