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渣当老板,学霸在打工?
俄勒冈大学的赵勇教授曾经说过:
“传统考试成绩平平,第一名是平庸中的最高水平。”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用考试选拔人才可以显示“公平”,但也可能抹杀“天才”。很多人认为天才是成绩优异的学术暴君。似乎这样的认知已经占据了主流思想。
然而,没有人否认真正的人才是罕见的。用考察一个普通学生的方式,考察一个真正的天才,这样的选择是否能让天才脱颖而出可能需要一个大大的问号。
天才,往往是破坏现有知识的“专家”,更是新知识体系的建立者。
然而,正是这种属性的天才,在他那个时代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天才。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赵勇教授认为,传统教育正在消除学生的差异,而当代教育更像是一个大规模的加工厂,而将不同的人加工厂相同的“产品”,的替代方案往往被贴上“不合格”的标签。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的价值,传统教育可以迅速提高大量人的知识水平,扫除文盲,提高人的素质。但我们总能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消极的一面,传统教育无法避免。正是传统教育的“快”,导致了许多人才成为了“牺牲品”
666666; --tt-darkmode-color: #666666;">,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更多拥有了传统教育所具有的“共性”,让多数人成为了优秀中的平庸者。曾经有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当老板的却是一些上学不太行的学生,而多数学习很不错的学生反而成了“打工人”。有人将这样的现象,归结到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问题上,认为中国产业处在了低端行业,以至于不需要高尖端的人才,才导致许多文化层次低的人,成为了老板。

然而,很多人都逃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低的老板是一位管理者,这其实与处在什么产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就算是中国产业升级,那些过去当老板的人,可能多数依然会是老板,而高学历的毕业生也多数都会是“打工人”。
可能有人会不服,甚至举出了一些反面的例子,但是如果有人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社会的许多组织机构,并非是学历高的职员,就能成为管理层的成员。相反,许多学历低的人往往领导着高学历的人群。当然这其中更多说的是全日制学历,至于在职学历,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或许更明白在职学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那么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否就失去了价值?学校的第一名到底是优秀,还是平庸?
笔者以为传统教育依然会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尽管传统教育存在弊端,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传统教育中的考试,的确是选拔“人才”最具有公平性的一种方式。至于学校的第一名,被美国大学教授视为了最平庸者。
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首先,我们传统教育在模式上,一直以来以分数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是,会考试的就是优秀,不会考试的就是不优秀。可是,实际上人才的精力有限,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全面“开花”,那么会考试的学生,也肯定存在不擅长的地方,而那些成绩不出色的孩子,却也一定有过人之处。
如果,从“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的观点来看,似乎传统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应该变得多元,而培养机制也应该如此。

那么,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笔者以为就是让最擅长的孩子,做最擅长的事情。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是否成为第一名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不断强化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否则,即便是成绩考得再好,最终依然会平庸,成为“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