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双创工作总结材料汇报,双创项目策划书

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创新周于19日正式闭幕。103010记者了解到,“双创”阵营不断扩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双创”引领下,新一轮就业促进政策升级,中央与地方联动、区域团结成为新亮点。

此外,相关部门仍在密集谋划新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从政策释放的信号来看,针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将加快奖补、税收、融资等一揽子扶持政策,更多新业态配套规则有望出台,加快解决创业就业痛点难点。

“双创”大力支持高质量就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9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54%。5月份,25-59岁人口失业率为4.5%,比上个月低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

“双创”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两年来,我们加大‘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双创’发展。新就业和灵活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傅指出,前五个月,新登记企业达286万户,日均1.89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20%以上。新动能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如火如荼举办的“双创周”也成为“双创”促进就业的一个缩影。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展示中心,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情,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肖楠告诉记者,“教授创业已经成为‘双创’生态下的常态,科研与创业兼顾是可能的。”

双创周期间发布的《经济参考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孵化器总数已达11808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4849家,同比增长19.2%;共创造公共空间6959个,同比增长21.3%。另据报道,2018年,孵化器内的创业企业和团队就业人数超过395万人。

在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中,创业的就业效应更加显著。以农民工为例,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部门已组织全国341个县市分三批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目前,341个试点地区已有近200万创业者返乡,带动700多万就业人口。在试点地区的带动下,我国返乡创业人数已超过800万,就业人数达到3000万左右。

中国劳动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告诉《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9》记者,传统上,就业促进是针对各企业现有岗位的,一般是在生产经营扩大的时候招聘一些新员工。相比之下,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主要针对高新技术领域或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就业技能和质量要求较高,就业质量普遍高于传统的新就业岗位。创新驱动就业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兼职带薪或停薪留职创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返乡人员。

中央与地方联动区域成为亮点。

在“双创新”的指导下,新r

在地方层面,相关政策也密集出台,从激励补贴、税收优惠、融资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就业支持。比如哈尔滨今年将发放4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帮助创业带动就业;济南提出,加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奖励政策支持,鼓励千亿级行业创业就业,完善营业税政策,优化就业创业人员结算服务。

“‘双创’驱动就业的基础是提高社会创新能力,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宏观创造就业能力。通过双创促进就业不仅仅是现有就业的“分蛋糕”,而是一个大蛋糕。

方式增加就业机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关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抱团发力趋势也在显现。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组织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创业合作推进会,提出三省一市要形成工作合力,在创新创业要素流动和统筹协调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广东省则计划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 12 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政策协同。


打通梗阻点配套政策在途


不过,在专家看来,“双创”带动就业还存在不少难点痛点。“比如,从事的创业创新领域和项目能否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创业资金支持能否及时到位,创业创新人员现有的技能技术水平以及创业能力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等。以上难点都需要研究制定并出台新的政策加以解决。”苏海南说。


相关部门已经在加快打通肠梗阻。比如,在提高职业技能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开启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行动,到2021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则表示,在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方面,要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和限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要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此外,苏海南指出,由于一些创新创业还涉及非标准劳动关系,如何在发展中规范,从而鼓励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关博也认为,创业带动就业的经济基础是各类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相关新就业形态与以工作关联为基础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建议加快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针对新就业劳动者的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参保缴费政策,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劳动者基本权益。”据了解,有关部门已在加快研究针对新业态就业人员的社保政策,酝酿出台配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