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新华创新产业园草桥,新华创意产业园

在新华书店花市店买教材是很多北京人的童年记忆。这家有47年历史的店两年前升级,成为全市第三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最近还入选了2019年北京特色书店名单。国有老店如何发展自己的特色?如何更好地为新一代读者服务?带着这些问题来到这家商店。

24小时营业

周边家长点赞

7点左右,崇文门商圈在繁忙的早餐店中逐渐苏醒。此时西华西街的主旋律是路人匆匆的脚步和拥堵的车流。

推开新华书店华师店的玻璃门,厚重的风幕被掀起,身后的寒冷和噪音立刻被隔绝。传统的黄色木制书架、明亮的白色灯光和整齐排列的书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熟悉国营风格。

稍微走进去就会发现变化。一楼商务区中间打造了一个约3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有三张长桌和20多把椅子。阅读区对面是咖啡吧,已经成为很多书店的标配,但这里的咖啡吧是新华书店的私人品牌新华时间。咖啡、茶和甜点……让阅读时间不再单调。

上午9点之前,还是书店的夜间营业时间,店里的读者不多。三两个人在阅读区专心读书,一两个读者在书架前浏览。

“我在附近工作,所以我知道这家书店一天24小时营业。”一大早就到了书店的李先生说,上班前故意利用这段时间买书。“我想买一本儿童版的《四大古典小说》,捐给新疆孩子。原版怕孩子看不懂。”平时,他经常在午休时间光顾这家店。“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有了宽敞的阅读区,可以坐下来脚踏实地地看书。”

华世店是北京新华书店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花市店经理李莉说:“当初我就选择了这家店。一是因为位置原因,三公里内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有大型社区和几所中小学。协和、同仁、北京医院都很近。离北京站不远;第二是尺度。花市营业面积1100多平方米,图书4万多种。这一卷相对能满足周边读者的日常购书需求。”

“从21: 00到24: 00,它占了整个晚上消费的80%到90%。24点以后,就是分散随机消费。有的人去北京火车站坐夜车,会在这里看书,有的是准备考试,在这里复习到深夜。”经过两年的探索,李莉逐渐掌握了夜店的一些规则。“早上6点以后,又开始有消费了。孩子们的红领巾和小黄帽子找不到了,或者他们忘记带任何学习工具了。他们都赶在上学前去买。”所以书店也故意把这些学校的必备用品放在更靠近大门的书架上。“希望家长一进门就能找到他们,不要耽误上课。”

其实花市店改成24小时书店后,受到周边学校家长的好评。“有时候老师安排买的书第二天就要用了,网上买就来不及了。过去,父母过去常常一下班就去上学

店跑,甚至要请假来买,现在方便了,随时都能买到,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李莉的孩子也在上小学,因此她对家长们的需求格外了解,“有些家长下班晚,就会让孩子先来新华书店看看书,写写作业。”


300余忠粉


“花儿群”建联


早上9时一到,顾客渐渐多了起来,书店的二层也开始营业了,这层以童书和教材、教辅资料为主,这也是花市店的特色。“90年代那会儿,这家店主要卖文教、课本,当时排队来买书的都会排到大楼外面。”李莉透露,教育类图书现在仍然占到花市店销售额的四成左右。


9点多,一位老读者特意从草桥过来,想买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练习册,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便向店员求助。“下册一般得寒假快结束时才会到货,您可以留个电话,书到了我们通知您。”店员还提醒说,“我建议您寒假的时候,把后面几年级的下册一并买了,省得老师布置下来再着急找。”


花市店的员工平均年龄在35至40岁左右,这样的经验之谈是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总结下来的。“在装修上,我们可能没有那些网红书店时尚,但服务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的营业员每个人要管理几千种图书,顾客随便问一个作者或者一个系列,我们能张口就答。”在李莉看来,对新华书店这个老字号的归属感,使员工们对工作始终保有一份热爱。


为了更好地服务周边读者,花市店还建了一个“花儿群”,里面300多位群友都是这家书店的“忠粉”。平时需要找什么书,或者对书店有什么建议,“花儿”们可以直接发到群里,书店的员工也会在第一时间反馈。最受“花儿”们欢迎的是周末在店里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亲子手工、传统文化课堂、朗读美文分享……这些活动都会通过“花儿群”发布并招募。


今年3月,李莉带着员工们对店面又进行了重新布局,着重对文创用品区进行了整体打造,还专门腾出一块地方设计了书法体验区,让书店的文化氛围更浓。“北京民俗”书架也被摆放在前厅最显眼的位置,同样吸引眼球的还有整整两个货架上造型各异的兔儿爷。“虽然我们是一家社区书店,但面对的其实是五湖四海的读者,所以一直很注重对北京文化的介绍。”


下午3时之后,书店里的人气更旺了,一层的阅读区已经座无虚席,二楼的儿童阅读区“知了苑”也迎来了刚放学的孩子们。一位爷爷牵着两岁多的小孙女来买书,他说,别看孩子小,已经会自己选书了,“这家店我从小就来,以后也会常带她来。”




文字 | 李俐


图片 | 北京日报客户端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 | 小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