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是指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促进健康的科学和实践。通过有组织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环境卫生,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控制传染病流行,教育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务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常规公共卫生服务、监测人群健康相关状况、防治疾病和健康危害的能力。贯彻公共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卫生标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研究实施公共卫生战略和措施,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管理等机构中担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主要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流行病学、健康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健康统计学、健康教育、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健康毒理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健康管理等。
这类专业实习分为临床见习与实习、毕业实习等。这类专业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卫生机构实习、科研创新活动、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艺、体育等素质拓展活动。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比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更广。由于学习了大量的医学课程,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在卫生系统,主要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健康专员、职业病防治所、妇幼保健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也可以在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部门、卫生保健部门、病案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工作。此外,部分毕业生考入国家公务员,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单位工作;有的是在企业中从事专业的生产环境检测与评价;有些人在大学或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这类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低于临床医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学习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的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宏观思维和调控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管理素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可申请参加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相应业务。但是,不能参加国家临床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不能成为临床医师。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检标准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2003〕3号)及相关补充规定执行。
就高校选科要求而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一般要求选物理、化学、生物。各高校具体选科要求可通过考生所在省份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