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双飞庄园
李国立站在双飞庄园门口
俯瞰双飞庄园
双飞庄园葡萄画廊
双飞庄园的藤蔓长出嫩叶
双飞庄园葡萄画廊
4月20日,谷雨时节,我在春雨中走进河南省民权县仁和镇双飞庄园,踏上葡萄长廊。只见卧龙般的树枝上,嫩叶随风摇曳。同样是庄园主、仁和镇西樵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国立指着头顶的葡萄架说:“这些葡萄是十几年前种的。六月的时候,绿色的藤蔓缠绕在一起,枝繁叶茂
葡萄走廊的左边是一排排葡萄架,右边是一排排猪舍,猪舍旁边是一排排大棚。在散步的时候,我碰巧遇到几个村民,他们正拿着一根灌溉管从猪圈走到葡萄架的底部。不时有微臭的液体流出。李国立介绍:“那是沼液。双飞庄园拥有1000立方米沼气池,实现了畜、沼、果、禽立体养殖。鸡鸭鹅窝在葡萄架下吃杂草害虫;养猪时,粪便可作为肥料并产生沼气;园区部分沼气用于发电,部分作为生活用气;剩下的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冬天灌溉大棚里的草莓和小番茄,夏天灌溉葡萄。回收,好!”
养猪“养”出来庄园
现在双飞庄园夏天有葡萄,冬天有草莓和小番茄,猪、乌骨鸡、鹅等畜禽常年饲养。占地1500亩的基地集技术示范、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于一体,其中葡萄种植面积800亩。此外,还有3500米的葡萄长廊、50个温室、65个标准化围栏和1000立方米的天然气池,形成葡萄观光
然而,提到庄园建设的开始,李国立笑着说:“庄园完全是被猪粪逼出来的。”1998年,在外工作多年的李国立开始发展家庭养猪。有了外界积累的栽培技术,短短两年栽培规模就增长到100多只。2002年,李国立建造了一个占地40多英亩的养猪场。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猪粪处理和臭气的问题让李国立挠头。“规模大,从远处就能闻到味道。当时村里的人对此意见很大。”
如何更好地利用猪粪?于是,李国立前往山东寿光学习温室技术。回来后,建了五个温室,反季节的水果和蔬菜一年煮两次,使李国立从种植跃升到养殖。猪粪用得好,气味也淡了很多。从此,庄园插上了“齐飞”的翅膀。
2007年,李国立开始探索“猪-沼-菜”一体化模式,在猪舍下建设沼气池,在猪舍旁建设蔬菜大棚,在猪舍和蔬菜大棚之间设置燃气和换热管道。利用沼气池对猪粪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气通过沼气灯在蔬菜大棚内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热量,增加了大棚内二氧化碳和热量的浓度,促进了蔬菜的光合作用,沼液和沼渣作为大棚内的优质有机肥,提高了果蔬的产量和品质。新模式的效果非常好。他扩建了五个蔬菜大棚,饲养了2000多头猪。
2008年,由于温室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李国立将注意力转向了葡萄。早在1954年,它就被定位了
-entity-word" data-gid="12284107" qid="6546355800787391757" mention-index="0">黄河故道的民权县便开始了葡萄种植。当时其所生产的葡萄酒,曾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在全国享有盛名。依靠娴熟的种植经验,李国礼当年流转了500亩土地,为了延长产果期、增加观赏性,他共引种了早中晚三期成熟葡萄品种。当年葡萄便获得了大丰收。从一人富到全村富
随着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大,在庄园里干活的村民越来越多。“一人富不算富,要让大家有出路。”李国礼开始劝村民发展合作社,但是“邻居们大都反对,说这不是倒退吗?”
眼看村民对发展合作社没有信心,2010年,李国礼带领少数村民成立了人和镇双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每亩800元至12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在双飞庄园的基础上慢慢打造出葡萄观光区、蔬菜草莓采摘区、无公害养殖区、珍禽园观赏区,生产出的葡萄、草莓、小番茄在市场上很枪手,前来游玩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渐渐地,全村村民都加入到了合作社。
凭借出色的成绩,2014年,李国礼当选为西屯村党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在即,李国礼认为,“农民真正脱贫致富,没有产业发展靠不住。”
依靠着双飞庄园,村民尤其是贫困户都找到了工作。因为都是日常农活,农民上手很容易,而且常年有活干,夏、秋是葡萄,冬、春有温室大棚。一个人一天80元,一年收入两万多元。目前,产业园里长期务工人员有七八十人,用工高峰期时,一天需要两三百人,附近十多个村的村民都来产业园里干活。
即使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有增收路径,那就是入股合作社,年年有分红。现在有158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其中有60多户曾是贫困户。另外,政府给贫困户的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2018年,双飞合作社利用产业到户扶贫资金200万元发展葡萄种植,每年给予涉及周岗村等10个行政村400个贫困户每户700元固定受益金。
西屯村60多岁的朱荣花说:“俺家的5亩责任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地1200块,到户增收入股分红2000多块,加上打工收入,一年至少也得拿2万块!”
通过把扶贫嵌入产业链上,在人和镇,依靠双飞庄园通过土地租金、分红、务工等方式不仅使本村38个贫困户153人全部脱贫,还带动本村周边34个行政村820户245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产业融合迈向美好明天
在前往庄园的路上,李国礼的手机不时响起,一接通就是“庄园现在还有草莓吗?”“葡萄什么时候能采摘?”随着庄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仅2020年就有四五万人次。
除了种植区和养殖区,双飞庄园里还建有观景台、生态餐厅以及鸵鸟、七彩山鸡漫步其中的珍禽园,兴建了集葡萄种植观光、葡萄酒酿制、葡萄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葡萄酒堡。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李国礼表示,下一步庄园将继续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丰富旅游项目,努力把田园变乐园,发挥好双飞庄园“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中来。站在观景台上,李国礼指着两公里外的公路说:“未来几年,我想从庄园现在的位置一直到那边的公路都种上葡萄,同时打造双飞庄园的葡萄酒品牌,延长葡萄产业链。”
同时,利用好各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庄园的销售渠道。“去年葡萄成熟期,我们的网店每天能销售上千斤葡萄,其中有很多省外的消费者。”李国礼说,2020年庄园生产鲜葡萄80万公斤,其中通过电商就销售了12万公斤。
依托双飞庄园,西屯村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大棚蔬菜管理、畜禽养殖及防疫、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等,让村民掌握一两项种植或养殖技术。在庄园里,经过培训的农民,有技术、懂管理,能干技术活,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的工资。
与此同时,李国礼也在学习的路上奋力前行。4月20日-21日,第十二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恰逢在民权县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众多葡萄酒专家纷纷在论坛上发表专题报告,李国礼边聆听报告边做好记录,“这些葡萄酒行业大咖的声音平时很难听到,有这样难得的机会肯定要好好把握,这对我们庄园未来如何发展葡萄酒产业很有帮助。”采访刚结束,李国礼就冒雨返回论坛继续学习。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好奇问道“为什么叫双飞庄园呢?”李国礼解释:“‘双飞’最初的寓意就是发展好种植和养殖,实现两条腿走路;如今,庄园通过推进三产融合,现在我们又赋予其新的寓意,一实现经济发展,二是美化生态环境。在绿水青山的建设中获得金山银山。(王帅杰 范亚旭)
来源: 中央稿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