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招商交易平台系统骗局 招商引资平台有哪些

来源:半月谈网

为了增强吸引力,购物政策导致投资者索要价格;为了装饰门面,盲目追逐热点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为了早日实现生产和效率,盲目推广导致未完成的项目频繁出现.招商引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但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喜出望外的招商政策破坏了营商环境,一些招商项目不仅未能刺激经济,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债务高企、埋下风险。

血拼政策,批条子“零地价”供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湖南开发区负责人告诉半月潭记者,很多地方招商优惠政策混乱,甚至到了购物的程度,有实力的企业要价过高。个别党政领导经常批准一张纸条,让园区以“零地价”供应土地。

湖南某县级园区负责人透露,深圳某企业曾低价索要600亩土地。如果要引进这个企业,园区的初始投资成本会高达2亿元,但这个企业每年的税收贡献只有3000万元左右,园区每年留存的部分也只有500万元左右。即使不算利息,园区收回投资成本也要40多年。

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园区大规模借钱建设。目前,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这些园区的危机逐渐显现,给基层金融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

“我不知道负债多少,但肯定有几百亿。”华中某地方的一位科级干部在谈到当地一个公园时说。从2018年初开始,这个园区的财务运作就非常困难。前十年积累的风险已经完全爆发,到期债务接连不断,不可能“借新还旧”。主要责任人已经被“还债”压得喘不过气来。之前介绍的所谓“明星企业”声称年营收超过100亿元,企业办公楼宏伟,实际上对当地贡献的税收很少。

这位科级干部说,到年底,每天都有大量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驻开发区,盯着主要负责人“要钱”。在最困难的时候,园区一度拖欠工资。当地党委政府不得不紧急协调其他园区借钱给这个园区,以“确保其运营”,避免“倒闭”等极端情况。

滥追热点,追出“数字招商”“虚假招商”

无论区位优势和配套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都成为一些地方领导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引进这些热门项目,很多地方投资干部争相效仿,项目同质化严重。

“流行做什么。”东部某省招商干部反映,仅省内生物医药园区就不少,一些没有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的地方盲目引进生物医药项目,不得不为此建设标准工厂等配套设施。

“很多地方没有抓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没有找到合理的定位。”一位沿海地区的招商干部坦言,有些地方为了提升形象,盲目追求“填补区域空白”,没有做好前期调研。他们不确定引进的项目是否能产生成果和发展,但一路给这些项目开了绿灯。

一些地方为了督促招商干部引进热点项目,制定了不切实际的考核任务,滋生了“数字招商”“虚假招商”的现象。

“现在我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后来的领导怕做不到前任。我怕我的脸不好看,我会尽力压任务。”东部某园区的招商干部透露,他们所在的园区每年要完成吸引200多亿元项目的任务,有的时候还要把现有项目改完之后重新算作新项目

2016年5月,江苏某镇政府与一家科技公司签约5万吨级石油项目,该项目曾被列为全市十大投资项目之一,一期固定资产投资5亿多元,占地约50亩。

朱先生表示,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担心未经批准施工的施工风险,而镇政府表示这是一个重点招商项目,施工结束后他会协助协调完成相应手续,因此不再质疑。

ze:15px;">投资方跑路后,镇政府回应称,施工合同属于商业行为,拖欠工程款属于民事经济纠纷,应走民事经济纠纷渠道解决。


储先生说,后来才了解到,投资方应交纳的320万元项目保证金也未到位,镇上本可因此取消该项目,重新组织有效招商,却催促企业尽快诉讼,推脱责任。


这类盲目推进招引项目的现象并不少见。“产业项目建设决策过程中,上级说一不二,在实施过程中,方案颠三倒四,基层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上级吆五喝六,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七零八落。”华东某省一名有着20多年工作经历的乡镇干部对地方盲目推进产业项目失败烂尾的现象深有体会。他说,过去在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上级干预过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尊重市场规律,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更改项目规划。


大搞“全民招商”,很多却是门外汉


“各个部门单位都有招商任务,带来的问题就是不懂招商的人去招商了,既招不到商,又影响了本职工作,浪费了很多资源。”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胡志明说,一些地方大搞“全民招商”,派出的招商人员对所在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了解不深入,很难招引到好项目。


“招商人员不仅担任着企业的服务员,还应成为重点产业的调研员、安全生产的监督员、各级考察的接待员、各部门数据调查的统计员,现在很多人的专业能力跟不上。” 东部某省资深招商人士说,关键产业尤其需要专业招商人员,但现在的专业化培训像吃大锅饭一样,没有针对性,缺乏系统性。


这名招商人士还反映,一些发达地区正在盘活招商存量资源,但很多招商人员“办公室招商”,不经常下去跑,在办公室写写邮件、打打电话就想把企业招过来。而一些要扩增量的地区,招商人员去发达地区找经验,参观学习,看似不亦乐乎,但很多变成“一日游”,对后续工作并无帮助。(半月谈记者 郑生竹刘良恒 何磊静 邵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