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因为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如果不追求高品质,投入产出合理,成为线下门店数量最多的。
事实上,便利店不仅需要商品和服务的精准组织,还需要营销和体验上的线上线下互动。还有原创产品、裂变系列、会员回购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便利店的盈利能力。
大多数便利店的经营者只有一两种能力,甚至没有能力。拥有这样基因的便利店,在如今饱和竞争的情况下,很难生存。
零售额由流量、转化、客户下单和回购构成,这些因素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便利店的效率。
实体店最大优势就是自带流量和即得性,这也是线上无法冲击的最大价值。的地段、地段或地段是实体零售竞争力最强的。
因为便利店太多,位置上往往没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商圈不理想,位置差的便利店也不会做得好多少。
所以若想经营好便利店,第一步就要对商圈选址有个系统性认知,这个基础打不好,未来就要通过更多的营销、人力、资金和精力的投入来弥补流量的不足,在这个饱和式竞争时代,恐怕市场和房租不会给经营者留出更充分的时间。
01
理清便利店商圈是什么
商务区是指以实体店位置为中心,沿一定距离和方向延伸,能够吸引乘客的区域。从本质上来说,实体店能够辐射的销售区域是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实体店开在哪里,其商圈的内涵也不一样。在大学城、CBD、商业街、住宅区、机场等,这些商业区的人们在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实体店的类型、规模、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实体店的经营定位。
便利店商圈在这个概念内有自己的特点。大卖场商业区可辐射3公里,而便利店商圈半径则不超过500米,步行几分钟最理想,这与便利店业态和功能有关。
在这个500米的小商业区,不同的延伸区域销售差距很大。在半径100米以内的销售,占到了整个便利店的75%,是最有价值的核心圈。100米到300米的销售额,占到便利店的20%,300米到500米的销售额只占5%,价值最低。
但是,商圈并不是一个完全固定的规则概念,也就是说便利店商圈的半径是500米,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这个范围之外的商圈。因为门店辐射和到达时间的影响,在评估商圈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仅仅是距离,一般来说,步行不到10分钟就可以算作一个商圈。
比如商业区是唯一的便利店,或者店铺位于交通必须经过的地方,或者道路上有隔离带和人行天桥,都会影响商业区的辐射力。
02
不同的商圈种类意义不同
商业区的消费群体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与建筑属性和地形有关。1、封闭性商圈:
目前高档小区很多,控制严格,外人无法进入。居民区便利店的商圈封闭,只能满足居民区消费者的需求。大学里的便利店也是如此,主要服务于
学生。前几年很火的无人便利店,很多开在政府行政大厅、或者宾馆大堂等,也是相对封闭商圈。还有写字间的无人货架,都是这个范畴。
封闭性商圈只能满足商圈内的消费需求,而这个消费力决定着便利店的生存,满足的是固定客。
2、开放式商圈:
开放式商圈是最为普遍的,医院、公园、机场、车站、商业区等等。开放式商圈一般流量很大,在满足周边较少固定消费的同时,90%以上消费群体是流动客。
开放式商圈更多是对基本消费需求的满足。
3、复合式商圈:
因为商圈具有不确定和不规则性, 因此复合式商圈也随处可见。也就是说,商圈是开放式的,社区是开放式的,既有固定居民,又有流动客源。或者一些城市区域型商业中心,本身就是办公、娱乐、休闲、商住的综合性质。
复合式具有综合性,和开放式与封闭性商圈存在很大差异。这三种商圈性质的差异,其实就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做为实体零售,还有什么比消费需求差异更重要的吗?这决定着便利店在商品和服务的定位,在后续运营的方案设计和执行。

03
商圈的评估影响经营决策
在搞明白便利店商圈和种类后,才进入便利店商圈选址和评估的决策。先通过一个基本公式来分析。
便利店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裂变级数
流量是零售的基础,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核心,代表着客流量。转化率是到店后实际的成交数,客单价是每个消费者购买的额度。复购率是消费者一定时间内的消费频次。裂变级数是营销传播的能力。
看本质,转化率、复购率和裂变级数,都是运营营销的内容。而在便利店商圈选址上,最核心的是流量和客单价。
流量在实体店一般被称为来客数,来客数是一个数量指标,影响因素包括便利店的位置、周边固定人群、门前流动人群、竞争力四个方面。
客单价的影响因素是客流结构、消费层次两个方面,客单价是一个质量指标。
通过对来客数和客单价的分析,总结出商圈分析可以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分别是:人流、容量、位置和竞争度。
1、容量:
容量因素是商圈消费市场容量的评估。主要关键因素是商圈住户数量、消费层次两方面。
继续沿用前面便利店100米、300米、500米商圈半径概念,做简单说明。根据这个半径外延逻辑,确定每个圈层内的住户数量。住户数量其实就是对潜在消费者基数的评估。
消费层次参考地段和社区住宅种类,分为高级住宅区,或者白领居住的公寓属性消费层次,以普通三口之家等居民住宅构成的中档消费群体。以中老年人和中低收入者为主的低消费群体。
容量因素分析数值如下:
A容量因素分析=Σ(户数*销售影响率),代表三个消费层次的加总。
销售影响率分别是75%、20%、5%,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级别商圈。
2、客流:
便利店门前人潮流量及结构的分析,是对局部市场流量的分析。
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便利店营业时间进行时段分解,再将人潮结构分为学生、白领、中老年、家庭主妇等。通过测算,统计不同结构的人潮流动数。
流量数与不同商圈销售影响率之乘,就是客流因素的得分。
客流因素分析数值如下:
B容流因素分析=Σ(客层*销售影响率),代表三个客流的加总。

3、位置:
便利店周边销售影响度的测算,包括评估选址的特殊性和特殊利益。
重点考虑50米内适合开店的物业、设施等,比如学校、车站、医院规模、工厂、公园、广场及办公设施等。这些要素可以为便利店带来客流量。
处于街口双向位置的便利店,会在人流量、店铺门头、商品和服务展示度方面,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人潮的上下班方向,单双行道等,进入便利店的客流量较高。周边最近距离有否社区入口,商圈隔离带、围墙和绿化带,也对进店流量有很大影响。
基于这些位置分析因素,计算出相关数值,做为商圈评估的依据。
4、竞争度:
对竞争便利店的销售业绩、之间的距离、其他业态影响,评估门店所处环境对销售的影响。
比如便利店商圈500米,但在选址位置的200米以内有一家竞争店、100米以内还有有一家。说明存在竞争,分值就会下降。
而这两家店一家是快客、一家是罗森,对方销售额都很好。从分值上看,选址的竞争难度加大。
商圈范围内是否存在超市、生鲜超市和大卖场,都增加了便利店的盈利难度。而这些问题在今天都是现实存在的。
基于竞争店的距离、销售和其他业态分析,做出竞争度难易的评估。
5、综合商圈评估:
经过容量因素、客流因素、位置因素、竞争度因素分析,可以做综合评估分析。从数值上看,商圈分值越高,开店的成功率越高,盈利能力也会更强。
不过商圈综合评估做为一个商圈选址方法,数值做为一个参考更为合适。
对便利店来说,选址就是选流量,极其重要毋庸置疑。这个过程还要融合开店投入成本、商品和业态组合、毛利率和销售盈亏评估等经营测算,从而最终决定选址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表面上看商圈选址更适合新店使用,而对已营业的便利店价值不大,但事实恰恰相反。国内目前是社区商业、便利店等业态迅速发展阶段,好位置的物业并不容易得到,更多的是相对一般的位置。
而经营中的便利店,其实更需要通过商圈评估思维,来诊断自己的流量病症。从中找到更精准的流量问题。只有如此,才会有效的找到合适的引流和转化、提升客单实现高坪效的方法,本质上这是便利店系统性运营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