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北京世友创业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出生于80年代的徐州玉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苏峰不知所措。“在这行干了7年,终于站稳了脚跟,营业额逐年增长。然而,由于疫情,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看来当我一夜之间回到我的生意时,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对于苏峰来说,这个时候本该是旅游的春天,也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但目前的情况是“只出不进”。他算了一笔账:春节前,还了约100万元的旅游预付款,在水漂支付了推广、展览、礼品等费用。每个月都有基本工资、社保、员工房租等硬成本,公司损失约160万元。

让他无奈的是,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公司只接待了少数在省内旅游的个人游客,他把游客交给同行,才凑齐了一小群。5月10日母亲节,公司为父母和孩子举办了“感恩之旅”,只有老客户前来支持。

他观察到,最近,身边一些小旅行社倒闭或者干脆转行。“一些旅行社老板已经开始做房地产销售,但大多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很难和年轻人竞争同一个职位。”

苏峰的经历反映了目前旅行社面临的共同困境。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统计显示,仅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业的损失就将至少达到5000亿元。旅行社“零收入”,导游换主播卖货,员工换微信业务.目前,众多不同规模、不同定位的旅行社如何开展自救,尽快走出疫情阴影,能否以此为拐点,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多家旅行社企业。

同行一股脑儿都去做微商了

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全国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暂停团体旅游及产品运营,暂停旅游团队出行。从那以后,苏枫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刷新闻,关注最新的行业政策。然而,当他打开朋友圈时,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不再发美图旅游,而是做起了微信生意。

“挣一点是一点!”苏枫终于坐不住了。他先是在朋友圈里卖徐州土特产。为了扩大销量,他尝试联系安徽客户资源,开始销售宣城锅巴、黄山臭鳜鱼等特色食品。

但他很快发现这条路行不通。“同行一直在做微信业务。由于疫情,经济已经不景气。再加上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就此打住吧。”苏枫无奈地说道。

那段时间,苏枫在心里想着关门,但还是受不了。“连赔钱都要撑起来!作为公司创始人,打破多年积累的客户是痛苦的!”苏峰安慰自己,鼓励员工坚持。

与此同时,黄山尤氏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刘浩也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自救。“以前营业额30万元是小菜一碟,但今年1月底到4月份,我们没有收入。”在旅游行业打拼近20年的刘浩坦言,原本以为疫情会很快结束,计划在3月底重振旗鼓,但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他越来越焦虑。

起初,刘浩对微信业务有些抵触。他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大喊大叫”,有些“没面子”,但旅行社已经来不及复工了,于是开始“妥协”。3月起,他把黄山烧饼、臭鳜鱼、毛峰茶等黄山土特产“搬”进了朋友圈。

“生意最好的一天,我卖出了七八个订单。大多数时候,没有单一的订单。”一周后,由于生意不好,刘浩又放弃了微信业务。有人劝他做电商品牌的经销商,他拒绝了。“在t

“你越没生意,越忙越累!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捋顺,重新考虑。”自疫情爆发以来,其14家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和员工一直忙于自救,并抽出时间完善培训和未来发展计划。

为旅游业复苏做准备。


“占公司业务总量四分之一的研学游业务停了,境外游业务也是前途未卜……”疫情发生以来,公司迅速配合政府部门暂停业务、退费,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权益,目前,营业收入损失惨重,还有一些境外游业务预付费用无法退回。


徐华玉是安徽旅游业的“老兵”。2003年非典期间,他下海创办了这家旅行社,享受过旅游经济发展的红利,也经历过旅游业改革的阵痛。在旅游业打拼近30年的他回忆,当年非典后,旅游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说明疫情并未伤及消费者信心,只带来了短暂的“物理变化”,但此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旅游市场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化学变化”,自己有一种“抓不住未来”的感觉。


为此,公司不得不开展自救,在不降预算目标、全年工资总额和不主动裁员前提下,撑住企业,稳住客户、员工、现金流。


“高管降薪40%,员工降20%,每人只发1240元基本生活费,只为让公司活下去。”徐华玉感慨,“公司就像300多名员工的家,家还在,员工心就定了。”


最初,他给微信通讯录里的100个朋友发了消息,想整合跨行业闲置资源,进行业务合作,立马得到了很多表示支持的回复。


随后,徐华玉和一家农产品企业达成协议,由对方提供原料产品,并取得食品相关经营手续和许可。4月起,公司位于合肥一家商业综合体内300平方米的旗舰店,销售橱窗被改造成了卤菜销售窗口,客服人员“变身”食品推销员,向来往客流推荐卤鹅等菜品。


“这些新举措都是为了员工生存,不过搁在以前,会被认为是‘不务主业’。”徐华玉感慨,疫情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倒逼着公司上下实践新思路。现在,他每天带头发朋友圈,发动员工帮助周边农户卖草莓,并和本地的樱桃种植大户联系,策划了一系列网络销售活动。


此外,该公司和受影响较小且用工有需求的行业合作,提供“共享员工”服务,并呼吁员工如果自己能找到出路,公司可以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并帮助购买劳动保险,等到公司渡过难关后再“回家”。


就在五一期间,芜湖分公司迈出了跨度更大的一步,与当地一家知名烧烤店“共享员工”。经过市场调研和专业培训,公司的几位女员工已经到岗,可以胜任清洁、选材、备货、炸烤等工作。分公司的微信公号上还打起了广告——“左手旅游,右手餐饮,不抛弃,不放弃!”


周边游成“热点”想止损还是难


相对长途旅游的低迷,让徐华玉有些喜出望外的是,公司在合肥郊区马郢基地打造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正在逐渐恢复人气,亲子游业务受到欢迎,很多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生活和劳动乐趣。


“当时是想通过研学旅、亲子游带火餐饮和特产销售,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变输血为造血。”事实上,徐华玉很早就向员工提出“旅行生活”概念,倡导“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但那时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眼下,因为疫情,旅行社不得不围绕“生活”做文章,开始“深耕”周边游、短途游等领域。


“盘活周边黄山、庐江九华山等地的民宿、古村落、休闲基地,打造农耕、田园、古典、读诗等多元主题的旅游产品,通过优惠吸引游客。”徐华玉认为,目前形势下,周边游一定会成为旅行社的发力点,但是此类产品利润微薄,对于公司止损,只能是杯水车薪。


同样在江苏省,苏锋也积极转变思路,将目光瞄向周边的“小众”路线。“我们旅行社以往都是走‘名山名川’线路,现在,尝试找风景好、空气好的旅游资源,打造短途线路。”


“必须要比别的旅行社快一步!只要不亏钱,咱们就成团。”抱着这个心态,苏锋和员工围绕踏青、度假、疗养等需求,推出省内、周边短途线路,行程大多不超过两天。


“我们是传统的中小型旅行社,没有雄厚资本,只有边干边筹集资金,留住老顾客,借机吸引新顾客。”苏锋坦言,自己也不知道公司还能撑多久,但眼下坚定一个目标:把旅游主业做好,把周边旅游产品做实、做细,尽快恢复元气。


“当下,旅行社要找准新发力点,开辟多元化经营渠道,将旅游服务拓展到生活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自救,也可以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姚李忠建议,旅行社可以推广健康安全教育和科普旅游、周边游,使旅游和健康相互赋能,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新的旅游项目和业态,重构吸引力、竞争力。


传统旅行社必须坚定地转向“线上”


“很多优质民宿的宣传方式太单一,我就和民宿老板谈合作,通过短视频、直播来展现民宿的全貌及房间设施,为他们带来流量,拉动销售。”刘浩现在变身“网红”,经常出现在西递宏村等景点,直播人文风景和旅游知识。在他看来,危机之中就蕴藏着机遇,眼下或许也是中小型旅行社转型的契机。他这几天经常和员工头脑风暴,思考未来如何拓展“互联网+旅游”“旅游+土特产”等合作形式。


事实上,徐华玉一直在琢磨传统旅行社的线上转型,但考虑到独自搭建网络平台系统投入大,只能望而却步。疫情让他深刻意识到:传统旅行社的产品种类少,从采购到生产再到落地,偏向作坊式的生产经营,就像“精品店”,有固定客户源,但是产品选择余地少;互联网平台像超市,有多种线路产品可供挑选,开放程度较高,购买产品更方便。


在他看来,传统旅行社不能再固守“精品店”的思维,包揽“采购、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业务,必须坚定地转向线上,“接入”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双方共享产品、客流与服务。这对传统旅行社来说,不仅是技术的迭代,也是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再造。


“随着VR、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肯定会面临变革与重新洗牌,跟上时代步伐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徐华玉说,在某种程度上,疫情加速了旅行社企业的转型进程。


“‘暂停’不代表‘关停’,要化危为机,实现经营、品牌、内容的新突破、新升级。”姚李忠认为,疫情影响下,旅行社想要转型发展,需要抓住“数字改造、变革模式、重塑自身”等关键词。在控制成本、提高效能同时,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变革,积极将抗疫中的远程办公、线上运营等方式转变为常态化的工作模式。


徐华玉同时呼吁,旅行社自救的同时,希望相关部门深入旅游企业调研,针对旅行社的经营性质、业态以及实际受损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让补助真正落到实处。


(实习生张帆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