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三线城市缺少的店 六线城市创业

朋友听说我要采访一个从大城市搬到小地方的人,就推荐了一个北京老人,——,他卖掉了自己的首都房子,定居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镇上。

在那个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一线城市的时代,我很期待他在从首都逆向“穿越”到六线城市辖的县级市,定定心心过田园风光日子!! 的故事

01

人在边缘?

老边其实姓赵,他定居的腾冲镇靠近缅甸,被称为“极端边缘之城”。他为人低调,还建了一个叫“Edge Edge”的网站,帮助贫困边缘艺人,所以更愿意被称为“老边”。

老边,60年代出生于北京天桥,是地道的“朝阳人”。

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他做过翻译、导游、国企干部、跨国公司CEO。闲了一年多也去西藏写诗。20世纪90年代,他和妻子去美国创业。回国后,他从小就热爱艺术。他来到著名的艺术家圣地宋庄为艺术家服务.

这么多时尚体验一点都不“边缘”!是什么变化让他“看透红尘”来到云南?老人很高兴,告诉自己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非典型案例”。

02

北京六套房

在喧嚣势利的城市里,谁不向往久违的“诗与远方”?然而,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一走了之”?

老边是独生女。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她在美国努力工作了十几年,然后回到了家乡北京。

此时北京人口已经从老方小时候的700多万扩大到向上的2000万(北京统计局: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2071万,常住外来人口794万)。大家走路都像风一样,房价涨的也快,让人觉得没钱就要被社会淘汰。虽然他们并不缺钱,但老方很难过,他熟悉的“艺术世界”充满了浮华,日益严重的雾霾也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性格敏捷的老人“动了心”,准备在妻子的支持下搬家。他的妻子相继卖掉了北京六套房中的五套房,在三亚、北戴河等适合老人居住的地方买了房子。

最后一集在腾冲,云南保山下的一个县级市,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卖房的剩余资金可以用来维持余生的普通生活。

听到“北京六套房”时,我心里暗暗惊叹“原来,不土的人也可以这么豪!”谁都知道首都一套房的价值,“北京N套房”是成色多么足的黄金身份标签啊!

老边对自己敏感的经济嗅觉非常自豪,他只是几次选择了最低的房价。

上世纪90年代,在大部分人不把“房改”当回事的时候,他开始买商品房,从美国回北京探亲时也买了房子。非典期间,房价暴跌,他又开始了一些。

2004年,北京五环路附近的房价才4000多!人口暴涨后,房价一路飙升,几套房子的租金足够他随时自愿退休。

03

人没事,房价涨跌算啥事?

style="font-size:15px;">房价再便宜,相对于当时民众的收入水平来说也很贵,老边是怎么弄到钱的呢?这也许就要说到他专业上的优势了。


老边北京二外英语专业毕业,80年代高考录取率只有4%,英语流利的人很少,聪明又风趣的老边当涉外导游时成为其中佼佼者,一个月能赚到七八百外汇券,当时工薪阶层月薪只有几十元。后来进入大型国企领导层,再后来又当上外企总经理,收入都相当不错。


但主要的财富积累,还是来自在美国办企业。


老边和太太在美国东西部都住过。成立公司代理餐馆的设备,常常要半夜施工,最累的时候,手都握不成拳头。但多年辛苦下来腰包确实鼓了。


当时中美两国经济差距大,回国一看到三四千元的房子,立即体会到了什么叫“白菜价”,一个字 —— “买”!


老边承认,北京的房子卖掉时虽然也增值不少,但由于心急、轻信,还是算贱卖了,别的不说,晚几年出手的话,至少能多卖一千万。但老边和太太从来没有相互埋怨过。因为他有底线“只要人没事,啥都不是事!”


老边太太在军官大院长大,是个才貌双全的高干子弟,大学毕业后还出国留学。


问老边当年怎么追到太太的,老边说:“玩儿命追呗,我本人也是足球校队的,还会写诗,长得也不丑……”


见多识广的老边太太做得一手好菜,同时也上得厅堂,在人生关键大事上,对老边从来都是理性分析,全力支持。


结婚32年了,老边依旧常常为太太写诗,把她宠成公主。而太太也写诗回复,两个人的生活颇具古风浪漫。


04


寻找最理想栖居地


在没有暖气的南方,气候温暖的云南是最佳选择。


老边两口子也在丽江住过,但对这个2000多老外定居,商业味浓浓的旅游城市,就是爱不起来。


人生这么短,为什么要凑合?于是,老边重新带着地图继续开车上路去寻找,每到一个地方都停下来住几天,感受一番。


在云南逛了60多天,到腾冲那天,太太眼前一亮,马路上的树特别绿,而且不是一排两排,而是一下子五六排在一起!路人总是带着恬淡的笑,小城整体有股说不出的善意,高房子不多,阳光也显得特别灿烂,就留在这里吧!


腾冲是云南少有的汉族聚集区,内地人来了,生活习惯上没什么门槛。因为早逝的远征军老兵父亲年轻时,曾经在这里参加过战斗,更多了一层意义。


由于腾冲是世界级康养城市,最近几年很多外地开发商来建房子,人气聚集起来了。


老边待在家里时间多,对房子的采光、视野很讲究,而且喜欢靠近水的房子,等了一年多,终于在2015年买到了一套称心如意的二手高层公寓。老边把北京家中的书运来,别出心裁地装置成了沙发、桌子、整面的墙。


270°视野的大阳台,正对着大盈江上游段,听着江水拍岸,望着远处的高黎贡山和城区景色,饮茶、看书、待客……日子过得很悠闲。


老边运气不错,买房后不久,腾冲房价就随着全国行情,两年间涨了近两倍!


买房卖房,都不能心急。一急就容易“技术动作变形”,但必须得承认,有时候需要讲点运气!


05


在一座善意小城“虚度光阴”


对外交通不便的腾冲,有点神奇,风俗民情不像云南,却像几千里外的中原,古镇还有不少徽派建筑。


原来,600年前的明朝,数十万将士从中原各地齐聚南京,带着家眷来到这里戍边。他们的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保持了几百年前的内地饮食习惯和淳朴民风。


腾冲虽然偏远,但由于有翡翠和木材资源,加上这几年旅游和康养概念被外界认知,经济越来越好,老百姓挺富裕,而且很注重健康和教育。


老边很快喜欢上了腾冲,这里偏传统的娱乐休闲商业,对一般人来说太冷清寂寞,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幽静之地。


他每天九点就休息,早上五点起来晨读,穿简单衣服,吃简单食物,但骨子里的情调也没放弃,哪怕开车到沙滩去玩,他也会带着便携茶具,随时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放着音乐和朋友喝几杯。


由于网购发达,加上周边大卖场也很多,日常生活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在城区人口只有十几万的腾冲,老边也交到了不少朋友,但是和北京、美国的朋友非常不同,大家并不常聚,没有“合作互利”等考量,见面就是喝喝茶,聊聊天,关系近的相约一起去爬山。


他每天都用照片记录生活,拍太太,拍风景,拍路人和小货摊,拍食物……10万多张照片,连缀出一个他眼中的“小城世界”。


06


寻找自己的生活节拍


老边和太太都颜值颇高,五六十岁的人,看上去还肌肤光洁,体态婀娜,和三四十岁的人差不多。这得益于两人的健康生活习惯,三餐和睡眠规律,老边比十年前做生意的时候还显得年轻。太太也雷打不动地游泳舞蹈。两人还每年春秋两季都“辟谷”断食清肠。


同学聚会上,老边见到了在外交部当领导的同学,和在大集团企业当总裁的同学,论钱权是没法比的了,但这些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老边的状态就是自己未来生活的终极目标。


有人建议过老边,利用自己的名气和便利开民宿,被他婉拒了。离开北京就是为了 远离喧嚣,怎能继续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


但他又希望找点事情做,让生活节奏有些变化。


名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背景,再次给了他机会。他很顺利地在当地一个老牌教育机构当上了英语老师,每周工作一天半。


从小在当保育员的 妈妈的“熏陶”下,老边有快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本事。用很多种独创的“跨界课”形式,教子们一边画画一边写诗,一边就学会了生动的英语表达。


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老边,从心眼里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他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饱满而生动的人”。有时候,他还会教孩子“听一朵花的轰鸣”“为蝴蝶记录舞步”,下课后,活泼的孩子们会亲昵地“挂”在老边身上,生活每天都充满童趣。


有时候,老边也会去三亚、北戴河的房子去住住,但最后还是退回到现在的生活圆心腾冲。没有孩子,也就不用考虑学区之类的,北京的户口和北京车牌,在他眼里已经一钱不值了。


07


生活不可复制


老边是个热心人,直到现在,还每天义务解答网友们的情感困惑,职场困惑。这些年,老边也上过好几次电视,成了腾冲的名人了。


早在北京宋庄的时候,老边就有“艺术家精神领袖”的称号,现在还能在网上找到他当年全心资助艺术家们的“英雄事迹”,可是他更喜欢的名头是“艺术生活家”,因为在他眼里,艺术因生活而真实,艺术因生活而有意义。


在北京时,他看腻了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他曾斥责一个当街砸电脑的艺术家:你知道山区孩子对电脑的渴望么?你的所谓艺术远离生活,一钱不值!


而在腾冲,艺术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老边认为“芸芸众生”是个贬义词,如果条件允许,为什么要按固定轨道重复自己一辈子呢?为什么不想办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呢?


回顾生活轨迹,老边自己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西藏时期:体会诗与远方


美国时期:品味异域风情里的中产阶级的充实


候鸟时期:早于他人几十年体验退休闲适


宋庄时期:感受艺术家的生活


丽江时期:时髦的小资文青生活


腾冲时期:当说真话交真友真正的自己…


有人说老边很幸运,活出了别人好几倍的人生,他笑笑算是承认了,但他也坦言:任性的人生也是有代价有条件的,每个人决定迁居的时候,都要认真考量自己是不是做好了准备。


老边强调说,自己的每次迁徙都是主动为之,一旦发觉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会在最短时间里做出新的选择。


尽管有互联网的存在,有大卖场有学校有医院的边陲小镇和大城市差距越来越小了,但真正创业型的人来到这里还是会束手束脚,人口基数在这里,太多事情没办法展开。


老边和太太结婚时候就约好当“丁克”,生活更自由随性。但有孩子的人,为了选学区房也会大伤脑筋。老边在年轻时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锻炼出了强健的身体,没有这些前提,“说走就走”也只能说说而已。


最后,老边强调说,如果没有太太杨姐的支持,这些迁徙基本无法完成,就算勉强搬家了,生活也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另一半”是不是贴心的知己,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比房子大得多,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