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任大刚
客户和上级对阿里女员工的侵害引爆了舆论场,刷新了大众对“大厂”职场生态的认知底线。
阿里巴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勇用“震惊”、“愤怒”和“羞愧”表达了他对这一事件的感受。同时他表示,要调查清楚,给所有阿里学生和全社会一个解释。
如果员工的指控属实,相关方应做好接受刑事处罚的准备,并面临终身监禁,而不是被解雇。在警方真正的调查结论出来之前,对这件事的任何判断都不足以训练。
本来没打算说什么,但无意中注意到,在张勇在内网发布的截图中,“张勇”名字后面的括号里标注了“逍遥子”几个字。
关注阿里巴巴的人都知道,公司很多高管都有类似江湖的绰号。比如马云叫“冯杨庆”,蔡景现叫“多隆”,戴珊叫“苏荃”,范志明叫“木华黎”,还有“铁木真”、“苗人凤”、“郭靖”等名字。也不知道它们是否准确。
这件事的前因据说是马云自己喜欢看金庸先生的小说,比风好。于是一堆人等着他的喜欢,在14本金庸小说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江湖人物作为自己的绰号。一时之间,阿里巴巴建立起了江湖社会。
很多人看过马云创业时到处卖货的视频,听过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如何团结一心,创业有多难多难。他们白手起家,用20年时间打造了一个站在世界之巅的互联网企业。他们创造了中国企业史上的奇迹。
高度的团结是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生存、发展、壮大的最大因素,阿里巴巴也不例外。马云喜欢金庸小说,将金庸小说中江湖世界的规则灵活运用到商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里,马云的江湖世界是一个团结、忠诚、忠诚的世界。
但是我觉得有问题。
马云可能不知道的是,江湖的世界更多的是一个欺骗、弱肉强食、横行霸道的世界。金庸先生创造的世界也是如此。既然阿里巴巴有风格鲜明、喜儿等正面人物,那么岳不群是谁?左冷禅是谁?东方不败是谁
n>?没有后者,怎么会有前者?江湖这个东西,哪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存在。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唐宋时期,何曾有过什么江湖?古代和现代的西方社会,有过什么江湖?
江湖,只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特殊产物。它是伴随着那一时期中国人口暴增,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急剧减少,很多人被迫抛到农业社会之外,成为流民或游民而产生的。江湖社会,实际上就是游民社会。
北宋为背景的小说《水浒传》,投射的是明代的游民理想。哪怕在《水浒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游民的成份异常复杂,首先肯定是不种地,也无地可种的农民,他们大部分是底层人士,还有一部分是被统治集团抛出来的,以各种合法和非法方式艰难谋生。
脱离了宗族和体制制约,游走四方的江湖人士做事往往能够突破底线,做成那些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因而对中上层人士也有吸引力,逐渐地,失意读书人加入进来,进而整个学界、官场也卷入其中。至清末民初之际,学界江湖化,官场江湖化已然成形。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如此盛行。1949年以后这种热潮转移到港台,一直到金庸先生达到顶峰,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流大陆,盛极一时,一直火到本世纪初年。
江湖上那些能做不能说的手段,要堂而皇之走上庙堂是行不通的,江湖的东西,最终需要穿上最主流的法衣才能心安理得,于是儒家的忠孝节义被江湖人士高度颂扬。但其本质,在周星驰版的《鹿鼎记》里讲得再明白不过——
韦小宝加入了天地会,对呼喊“反清复明”的口号不理解。师父陈近南专门解释:“小宝,你是聪明人,我可以用聪明人的方法跟你说话,外面的人就不行。”韦小宝还是不理解。
陈近南继续解释说:“读过书明事理的人,大都在清廷里当官啦。所以如果我们要对付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点的人,对付那些蠢人就决不能跟他们说真话,必须用宗教的形式催眠他们,使他们觉得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个口号,跟阿弥托佛其实是一样的。清朝一直欺压我们汉人,抢走我们的银两和女人,所以我们要反清。”
韦小宝这才恍然大悟:“要反清抢回我们的钱和女人,是不是?”
这段对话道出了江湖的本质——抢钱抢女人。
四川的袍哥,几乎是现代中国最大的江湖组织,它虽然划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但清水又能清到哪里去?大量的还是收保护费、当棒客做劫匪、拉肥猪绑票等等罪恶勾当。
所以说,唐宋以前的中国,基本没有游民,不存在江湖。工业革命以前的欧美,基本上不存在剧烈的人地矛盾,没有游民,也基本上没有江湖。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一度引起一些历史学家对游民浪潮重新泛起的担忧。所幸的是,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源源不断迅速吸收富余劳动力,使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人口,普遍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大量的人不必去刀尖上讨生活。
历史借此终于转向。而推动历史车轮转向的,理所应当包括阿里巴巴这样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是它们避免了中国社会在江湖化的泥坑里打转。
然而不幸的是,一个拥有20多万员工的庞大企业,一个在努力避免中国社会江湖化的企业,它的高管们竟然如此迷恋江湖生活,沉溺于江湖价值观如此之深,真是匪夷所思。自取其辱,却不自知。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