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保险产品频繁暴露出营销套路的存在,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也随之升级,成为近期保险业关注的焦点。哪些套路需要机智规避?结合互联网保险投诉最集中的“高风险地区”、官方信息以及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特别风险提示,记者总结了互联网保险销售中的几个主要套路,以警示消费者。
套路一:关键信息模糊,产品名称不真实。误导销售一直是保险投诉中最常见的“顽疾”。由于保险营销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参差不齐,误导性销售在线上线下保险销售中一直屡见不鲜。在互联网保险领域,一些保险机构或保险营销员为了单方面追求关注度和销量,会推出所谓的“爆款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含格式条款展示不一致或不完整、保险机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和不充分、风险警示缺失、免责条款和赔付免责条款模糊误导等问题。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例程2:默认勾选捆绑销售。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网上买机票、火车票的时候,可能同时拿出搭售意外险和延保,却没有注意查看。如果付款后立即发现“已投保”且无相关需求,只能退票重新购买或联系客服退保;如果不及时发现,有相关保障的消费者就会浪费钱。事实上,这个在线平台及其票务和酒店预订页面默认销售保险产品,侵犯了用户和投保人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常规3:隐藏的健康通知和隐藏的索赔风险。购买保险不仅仅是公司选择的产品,不同的保险产品也会对被保险人有一定的门槛限制。被保险人超龄或者不符合健康要求的,不能投保。虽然网上最畅销的健康险产品大多会通过弹出通知和查看特别提示的方式提醒被保险人了解产品的健康告知和除外条款。但也有极少数产品出于促销目的,将《健康告知》、除外责任等条款设置在不显眼的位置,可能会给被保险人带来轻松便捷的保险,但在申请理赔时可能会遇到纠纷或拒赔。
套路四:不要相信高息产品。除了在售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一些不法分子或保险代理人还可能利用互联网平台编造保险产品或保险项目,承诺高额回报引诱消费者投稿,或以保险机构名义伪造保单。保险消费者应该认识到,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有些保险产品虽然兼具投资功能,但本质还是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千万不要相信超出正常范围的保险产品高利率宣传。
监管部门一直在密切关注相关问题。据悉,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了《北京市整顿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征求意见稿》,要求各保险机构全面停止在北京发布存在过度营销和诱导消费问题的营销广告。其中涉及的违法广告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保险”“实物抽奖”“限时停售”等,存在广告标识不清晰、关闭按钮不显眼、全屏诱导点击等问题。
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线上消费,互联网将成为释放保险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所谓的“创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花里胡哨的营销层面,更应该脚踏实地地推出老百姓需要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