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app项目计划书 校园app项目计划书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加班似乎是家常便饭,按时下班似乎有点不合适。在工作中,我们每天需要处理很多事务,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变成孙悟空,学习72种变化来应对这些压倒性的任务。

我们每天被大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筋疲力尽,但是我们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心情也变得更加焦虑。原因是什么?

这本书103010已经为我们解答了答案。原来,在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普遍缺乏注意力,在工作中经常被一些表面的、繁琐的事务所纠缠,也受到其他人或事的干扰,很难有长期专心工作的能力。一旦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很难在工作中创造更高的价值。

本书作者认为,决定作品价值的不是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深度。一旦我们掌握了深度工作的技巧,我们就能够轻松地工作,轻松地实现我们的理想,获得满意的生活。

在我们开始解释这本书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卡尔纽波特。他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并获得了美国大学生荣誉学会成员的最高荣誉。后来,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目前是乔治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作品有《深度工作》、《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等。

其中,《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曾被评选为2012年度最佳企业家书籍之一,也位列2012年度十大商业书籍榜单。卡尔纽波特也是一位人气博主,在美国创立了人气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破解工作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好了,在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简介和作者简介后,我再详细给大家讲讲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掌握深度工作这项技能,在工作中轻松创造更高价值。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究竟是什么扼杀了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并不难,只需要四个步骤就可以轻松掌握。

00: 00到1010,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状态可能是这样的:早上8: 00刚到公司,打开电脑,准备做项目计划的PPT,然后主管又通知开会。会后,我们收到了20多封待处理的邮件。邮件处理过程中,不断接到电话,微信不时弹出最新消息。整个上午过得很快,但连三分之一的PPT都没做完。

今天,时间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稀缺资源。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需要同时处理大量的工作。通常,手头的工作没有完成,新的任务已经被分配。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例如临时会议、投诉电话、电子邮件等。这些经常受到干扰的工作条件被称为表面工作。

src="http://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a5c141fb43114e9b9c151020698a4f90" />

这些肤浅的工作会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我们很勤奋,甚至很多人在不自觉间开始享受这种忙碌带来的充实感。但实际上这样的忙碌和勤奋并没有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大的价值。




纽波特教授认为,肤浅工作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而对于工作的价值贡献却极为有限。因为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还会影响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长期处在肤浅工作的状态,一旦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就很难做到。




深度工作则是和肤浅工作完全相反的一种工作状态。




深度工作是一种在没有任何的干扰之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沉浸状态。它能够提高深度思考能力,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出更高价值的工作。




说到这里,咱们再来说说“心流”这个词。“心”是心脏的心,“流”是流动的流。这个概念也是近两年才渐渐为大众所熟知的。它是指人们全身心投入于一件事情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我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心流是怎么回事了。比如我们在追剧,打游戏,看小说的时候,整个人完全投入,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吃饭,不喝水,能够持续两三个小时,这就是心流的感觉。纽波特教授认为:深度工作正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




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就拥有非常罕见的深度工作能力。




盖茨13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了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在1974年的冬天,比尔·盖茨还是哈佛的学生,他在一本杂志的封面上,看见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广告。




他立马就意识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来了,于是果断地退了学,在同学保罗·艾伦和蒙特·大卫杜夫的帮助下,仅仅用了8周的时间就为这台电脑设计了一整套编程语言,并成立了微软公司。目前,微软公司在全球拥有5万多名员工,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一直都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




为电脑编程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作。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的意图,人类需要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用代码编制出来,让计算机根据指令一步步去完成任务。




电脑编程不仅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非常好的数学功底,难度极大。盖茨能够在仅仅几周的时间内完成难度这么大的工作,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盖茨非常专注。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面,除了写代码根本不做别的事情。在困到不行的时候,他就直接倒在键盘上睡上一两个小时,醒来后继续写。就这样,仅仅用了8周的时间,比尔·盖茨就完成了编程。




他这种全情投入的深度工作状态,一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和公司与时俱进。如今的科技变化剧烈,公司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落伍了。为了保持领先,盖茨开始了他著名的“思考周期”。




“思考周”的创意是他自己想出来的。盖茨的日常事务非常繁忙,但每年他都会远离城嚣,找到一处僻静的湖边小屋,在里面呆上两周的时间,只阅读和批复文件,让自己静心思考,规划微软公司的未来。很多对微软公司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决定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比如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中,盖茨就决定将公司的业务重心从软件转移到网络上。最终,微软公司不仅成功抢占了浏览器市场70%的份额,还挤垮了当时份额占比最大的网景公司。事实证明,这一次决定对微软公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也是一位深度工作的爱好者。




他平时工作非常忙碌,经常会有很多人来拜访他,每天总是有大量的日常事务需要亲自处理,根本无法做到深入和缜密的思考。


为了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他在瑞士圣加仑一个叫做柏林根的小村庄,修建了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开辟了一处私人办公室,他称之为“沉思室”,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到这所小石屋呆上几天。




在小石屋的时间里,荣格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吃完早餐就在这个私人办公室里面专心致志地写作,并创作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




其中,《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和《集体潜意识的原型》两本书至今对心理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卡尔·荣格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这与他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网络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蜂拥而至。新闻热点、公号文章、抖音视频…无时无刻不在抢占我们的注意力,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一类的事务上,而一旦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工作,就很难静下心来思考。




在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肤浅信息时代,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是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我们要想在一个行业出类拔萃,就必须在这个领域深耕,摒弃那些琐碎的、肤浅的工作,把时间花在高价值的事情上。




要想做到在这个时代无法被替代,主动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很关键。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掌握深度工作这项技能,就能轻松创造更高价值。


02 碎片化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 ,究竟是什么扼杀了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卡尔·纽波特看来,影响我们注意力的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任务之间来回切换,第二个是习惯于最小阻力原则,第三个是错误的认知偏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个原因。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任务之间的来回切换。


书里有这样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公式,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如果你能够完全专注,全情投入,那么工作质量就非常高。




相反,如果总是被一些事情打扰,或者总是在任务中来回切换的话,工作效率就会非常低。一旦长时间在低价值的工作中来回切换,再回到重要工作中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就很难重新集中了,这就是所谓“注意力残留”效应。




注意力残留效应有两种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存在。


有一种情况是,当你在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马上就转移到第二项任务中时,你的注意力仍然会残留在第一个任务中,影响你第二个任务的表现。举个例子,你刚刚逛了淘宝买了一件新衣服,然后开始准备写项目调研报告。




可这时候,你的头脑中仍然会有刚才在淘宝买衣服的画面。本来写调研报告这件事情就需要你消耗大量脑力,因为任务切换,你的脑力就消耗得更多了,你会感觉写调研报告更困难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这可是大部分人的工作常态。一边写着调研报告,一边回复微信,看见有新的邮件,马上点开看看是否需要及时回复,时不时还要和同事聊一下项目进展情况,抽空再去复印下午开会需要的材料…...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经常会几个任务同时处理。




然而,当你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时候,认知能力会在这些任务切换的过程中消耗掉。你表面看上去非常忙碌,同时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是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要少得多。


注意力残留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会极大地影响工作质量。要达到个人高质量的产出,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简单点来说,就是一句话!使你表现最好的做法,就是深度工作。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原因:习惯于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指的是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地选择一个最容易的开始。


我们通常在开始一天的工作时,会先选择最容易的开始做。比如说,今天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完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但当你收到邮件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点开看,这是因为回复电子邮件比做报告要简单得多。容易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低价值的,如果我们总是做低这样的工作,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降低。




最后一个原因是错误的认知偏见


我们常常听见公司老板这样说,“你看人家小王,天天加班到深夜,工作多卖力”。很多人都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只有忙碌,才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偏见。我们看上去很忙碌,随时都在收发邮件,频繁参加会议,不停的接电话…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低价值工作,并不能证明我们工作能力很强。


传统思想认为越忙碌越能干,事情做的越多。这种观念偏差忽视了工作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导致了人们追求更多直接看得见的成果,而忽略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03 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并不难,只需要四个步骤就能轻松掌握

信息化时代,微信,QQ,小视频,购物网站…各种软件随时抢占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要完全专注地投入一项工作简直太难了。那么,如何才能在碎片化时代,解决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呢?




下面这四个步骤非常简单,可以帮助你轻松地建立深度工作的习惯,创造更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我们知道一个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首先要在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定的惯例和固定的行为模式,然后把深度工作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然后通过刻意练习来完成。




深度工作模式有四种,分别是禁欲模式、双峰模式、节奏模式和记者模式。


第一种是禁欲模式,这里的“禁欲”指的是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专注工作。但是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太可能。如果你是主要从事研究工作或者是自律的自由职业者可以试一试。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就使用禁欲模式。从1990年起,克努特为了更加专心地投入工作,他不再使用电子邮箱,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如果有人有问题需要和他交流,只能寄信件给他,由他的助理挑选出重要的,交到克努特手中。


第二种是双峰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你把时间分成两块,一段时间专注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其余时间则完成不那么重要的工作。




对于我们上班族来说,这种双峰模式就比较适合了。比如,你可以按照周划分,一周用4天时间来专心地完成高价值的工作,剩下2天做不那么重要的工作。




你还可以按照月划分,用大半个月的时间高度专注、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目标,剩下小半个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导游,创业者等都比较适合双峰模式。




第三种就是节奏模式。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同一件事,形成节奏。比如说,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可以用来写作。每晚睡前半小时,可以用来阅读等等,这样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深度工作,将渐渐地变成一种行为习惯。节奏模式非常适合想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新手,也适合大多数人。




最后一种就是记者模式。记者模式是比较难做到的,它需要通过刻意训练,让自己快速切换工作,并且随时都能够转入深度工作的状态。一旦你能够熟练运用这一种方法,就可以在紧张的日程安排中挤出大量的深度工作时间。




不过,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想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新手,未经练习的转换,反而会严重削弱你的意志力。


在四种模式中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以后,第二步,就是要将深度工作的能力内化为习惯。




我们要把深度工作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这样可以更快地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并且保持更长的时间。




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就保持着这种规律、严格的深度工作习惯。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步。




吃完早餐以后,8点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1小时查阅信件,从10点半到中午这个时间段,又会回到书房工作。下午开始,他会按照固定路线,一边散步一边深入思考,直到想出答案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那么,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习惯,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


这个场所可以是你办公的地方、一个安静的图书馆、或者是家里的书房。一旦进入这个场所,你就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让自己完全进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绝对不可以因为任何事情分心。




其次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框架。


在开始深度工作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完成手头的工作。时间结束后,才可以休息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可以尝试使用番茄钟APP, 一个番茄钟是25分钟,在番茄钟开始后,你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工作,直到25分钟结束才可以休息上5分钟,然后进入下一个番茄钟时间。


最后,在开始深度工作前,还需要设定规则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说,如果你要用连续2小时的时间完成一篇文章,可以在开始之前泡上一杯咖啡,整理好要用到的资料,或者是做一些轻度的运动等等,准备工作做的越充分,深度工作的效率就越高。你还要给自己定好规则,如坚决不聊微信,不刷朋友圈,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关机等。




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后,你会渐渐地把深度工作当成一种习惯。




第三步,像经商一样执行


我们都知道,商人非常的有目标感,他们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围绕赚钱这个目标来制定的,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赚钱上。只要能够达成目标,他们会用一切方法来实现。




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和经商是一样的,如果你决定要花更多时间来进行深度工作,但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很难有动力坚持下去。纽波特认为,应该让自己像商人一样,找到一个非常有动力的目标,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这个目标上,集中精力来完成它。


纽波特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的。


他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在未来一年里发表5篇高质量的同行评审论文。他一想到这个目标就激动不已,因为这个数量是他从未做到过的,而且这个目标有着很大的回报,可以帮助他完成教师评估,这让他火力全开。一年后,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他一共发表了9篇论文,比以前任何一年的成果都要多少一倍。




让我们来看看纽波特是怎样做到的呢?


他把所有的关注点和精力都放在了和写论文相关的事情上,其他不相关的工作会自动屏蔽。找到了关注点之后,接着就要设置目标。纽波特认为,一定要抓住引领性指标。




引领性指标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影响。就是说,如果我们发现某一个小目标没有达成,还可以及时调整方向,不会导致最终失败。




这里举个例子就更加容易明白了,如果你想提高餐厅满意度,那么你的目标就不能设为客户满意度评分这种指标,而是要设置成每次客户用餐结束都给菜肴打分和提出建议。


像这样的目标在短期就可以给出反馈,打分越高,对提高营业额越有帮助。如果打分偏低,马上可以根据建议做出调整。




确定了目标之后,还需要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然后在卡片上记录本周深度工作的时间,把它贴在计分板上,统计你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用到的深度工作的时间,这样可以直观清晰的分析工作状态,并且及时调整。




第四步,就是要减少整体的工作时间。


很多人一定会很好奇,每天加班加点地工作,都不一定能够完成,怎么还要减少工作时间呢?其实,这里所指的是肤浅工作时间的减少。




一定量的肤浅工作是有必要的,但是要尽量减少,把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上。当我们整体工作时间减少了,你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忽略那些琐事,将时间专注在高价值的事情上。


2007年的夏天,软件公司37 Signals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每周5天的工作制缩短成4天,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这个实验在当时企业界可是受到了很大的非议,所有人都在质疑这个实验的结果。




你可能也会猜测,一周工作5天,都很难完成工作计划,如果只工作4天,更不可能完成吧!




但是,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的令人吃惊:尽管工作日少了一天,员工还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且这4天同样是工作8小时,并没有疯狂的加班。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软件公司的工作时间的减少,主要是肤浅工作的减少,如参加各种会议,浏览网站,办公室政治和一些私人的事情。而一旦每个人只有更少的时间来完成任务,他们会更加的尊重时间,巧妙地利用时间。他们专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绝不会在一些肤浅的工作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经过以上四个步骤,掌握了深度工作的能力后,我们在工作中会越来越高效,深度思维能力和个人认知都得到极大地提升,并且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04 小结



首先,我们讲到了:在碎片化时代,忙碌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创造高价值。决定工作价值的,不是那些琐碎肤浅的工作,而是不被打扰的、全情投入的深度工作。




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致,极大地提升个人能力,创造出含金量极高的价值。越是在碎片化时代,拥有这种深度工作能力的人就越为稀缺。因此,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迫在眉睫。




其次,我们讲到了:在工作中来回切换任务、从最容易的工作开始做、错误地认知偏见这三个原因,导致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被破坏,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缺乏深度工作能力,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也会影响生活。




最后,我们讲到了:想要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然后把深度工作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其次是找到目标,像经商一样执行、最后是减少肤浅工作的时间,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上。




通过这四个步骤,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培养深度工作的技能。在碎片化时代,拥有“匠人”精神,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专心专注,深度思考,极度践行,将会迎来一个开挂的人生。




作者:马尾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