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有伯乐,便有千里马”。我们很高兴世界上有伯乐,千里马被发现了。但庄子说,虽然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但更重要的是,伯乐也淘汰了大部分不是千里马的马。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 《庄子马蹄》 这一篇。
庄子说,马是一种四蹄动物,能在雪地里行走,它的皮毛能抵御寒冷,吃草喝水,还能抬起蹄子跳跃。这是马的天性。什么高层大厅对马来人没有影响,但直到伯乐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情况。伯乐说:“我擅长养马。”于是他用烧红的熨斗给马跺脚,用剪刀修剪鬃毛,铲去马爪,给马套上一个弯弯曲曲的头,用缰绳把它们绑在一起,编号,然后依次赶进马厩。经过这一折腾,十张马里脸上有两三匹马会死掉。饿了就不让他们吃草,渴了就不给他们水喝,逼着他们快跑,不停地飞奔,让他们保持步调一致,前面是缰绳的枷锁,后面是鞭子和竹条的威胁。结果,马已经半死不活了。马真的喜欢伯乐吗?显然不一定。
庄子认为,治理天下的人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人民有他们一贯的本性,织布穿,耕田吃,大家和睦相处,没有自私的偏见,融为一体。人民有天生的美德,他们行动冷静,眼光一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君子和小人。他们诚实而简单。这是人的本性。但“圣人”出现后,一切都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对方,试图宣扬“仁义”。久而久之,大家真的开始好奇了。他们制作放纵的音乐,规定繁琐的礼仪,于是整个世界开始分裂。完整的树木被砍伐用来制作酒杯;白玉被破坏,制成玉器。庄子说:“不弃德,不弃德,何以用义?不离开本性和真情,怎么用礼仪?”灭道灭德以扬仁义,是“圣人”的错。这不是和伯乐发现千里马是一回事吗?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庄子严厉批判了儒家的“仁义”“礼法”思想,认为他们宣扬的仁义违背了自然规律,使人失去了本性和纯真。就像千里马的出现一样,它把千里马和不是千里马的马区分开来,给大多数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维护自然是道家提倡的“至德”的表现
儒家以仁为核心,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治国伦理三个维度构建了一整套道德伦理思想。它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一个人心中有“仁”。
在家庭伦理中,孔子提倡“孝”。孔子说:“善良的人是伟大的。接吻很棒。”仁就是爱人,爱父母应该是第一位的。他还说:孝是美德的开始。在儒家的社会伦理中,孔子提倡“兼爱”,要有社会功德和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做人的原则。
4f4080987" />儒家思想在治国伦理上,孔子提出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且孔子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所以,在这里,庄子批判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对其“仁义”,“礼仪”进行了批判,也对儒家的“圣人、君子、小人”等进行了批判。但可能有人会说,前面我们讲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时候,其实也有“圣人”的说法,难道这里庄子也是在否定道家思想吗?其实不是,因为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是不一样。
儒家讲“君子之道”,而道家更看重“圣人之道”。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就有32次出现“圣人”这两字,在《庄子》中“神人、真人、至人、明人、大宗师”都是指圣人的意思。在《逍遥游》中,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圣人是拥有至高智慧的人,他们并不追求礼仪仁义,他们更强调的是“无为”,是一种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智慧。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道家思想中,圣人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国君,只要悟道了都可以称之为圣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但儒家思想中,圣人是指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的人,多是指圣贤的国君和地位高尚的人。在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所以,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道家的“圣人”更强调遵从天然本性,而儒家的“圣人”更强调拥有高尚的德性,这也是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之分。这两种思想其实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是社会中的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社会中,当然要尊从社会伦理,而人也是自然的人,所以,保持自然本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文化思想中这两种看似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两种价值观的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它们让我们不至于走入任何一个极端。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