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财富论坛于2021年7月24 -25日在青岛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芳出席并发表“共同富裕的三条道路”演讲。
做一个大蛋糕,把它分开
蔡芳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要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2025年和2035年两个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就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
“根据潜在增长能力测算,我们预测15年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年均增速要保持在4.7%到4.9%。”蔡芳说,到2025年“十四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3-1.4万美元,到2035年将达到接近2.2万美元。但他也强调,未来潜在增长能力不是固定的,需要通过改革获得改革红利。
蔡芳还强调,如果GDP达到目标,并不意味着人均GDP也能达到目标。有时候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是分开的。“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的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是非常同步的,而且十八大以来的十几年,两者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同步。只有保持同步,才意味着人均GDP的增长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需要继续调整国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比重。".
在分配方面,蔡芳强调,要想将收入分配结构大幅改善到合理水平,必须借助再分配手段。而且,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归根结底,经济增长、技术变革、全球化可以做大蛋糕,但没有自然分蛋糕的机制。因此,必须要求重新分配的手段。
促进和扩大社会流动性
蔡芳强调,过去中国社会的“流动”更多是横向流动,有——名农民工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转移到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然而,在水平流中,也有垂直流,——。收入和地位有所提高,其中一些人的职位得到了提升。
蔡芳说,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教育水
平改善非常之快,经济增长也非常快,蛋糕做得非常大。但现在,已经进入了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时期,劳动力的流动也显著放慢了,“在这个时候关注向上的流动、纵向的流动,可能就更加重要”,他说,如果没有切实的手段,这个时候,社会性流动容易变成零和博弈,“也就相当于挤一辆公共汽车,你挤上来以后,我从前面掉下去了,这种可能性就会发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冲突”。“中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核心就是要社会流动”,蔡昉表示,很多家庭从低收入群体或者次低收入群体不断地跨越进中等收入组、进入更高的等级中,这是社会流动的关键,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蔡昉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
“倍增”之一:脱贫之后的农村低收入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概有接近一亿的农村绝对人口脱贫。脱贫以后绝大多数不是贫困人口,但仍是低收入群体,逐渐使这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倍增之二:进城农民工。“按照2020年的平均工资标准,他们是4500多,中国现在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4000多月收入已经是下限了。因此,农民工大部分也能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群体”,蔡昉表示,问题在于,这部分群体没有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很多基本公共服务的享受也不均等。“只有把他们变成了城市居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否则他们是非常不稳定的”。
“倍增”之三:老年人。蔡昉表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来以后,我们发现老年人群体规模比原来想象得大,老龄化的程度比原来想象得高”。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3.5%,高达1.9亿人,60岁以上高达2.7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如何让老年人过上中等收入的生活水平,这是我们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障我们的消费需求能够继续支撑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社会福利全覆盖和均等化
蔡昉强调,经济增长要把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紧密地结合,让两者同时发挥作用。“中国长期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是供给侧的因素,是我们的潜在增长能力。但是从现在开始,随着中国人口越来越接近于零增长,大概在2025年之前,我们越来越遭遇到需求侧的制约,也就意味着我们是双重制约。按照这个分类,我们把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两个阶段和两类手段结合,就意味着我们在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他强调。
“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建设”,蔡昉说,大概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到2.5万美元期间,社会福利水平从26%提高到36%,提高10个百分点,到了36%基本就算建成了福利国家。“我们现在到2035年正处在这个阶段上,因此我们必须要真正建立起这个制度。除此之外,建立福利国家也保障了人的基本的需求,就可以实现社会政策托底,支撑创造性破坏,否则没有宏观层面的支撑,就永远会在微观层次去保岗位、保产能、保企业、保产业,最后的结果就是旧的不能出去,低效率的企业不能退出”。
蔡昉强调,“福利国家”这个词好像是西方国家的词,从摇篮到坟墓,好像也有民粹主义的嫌疑。但其实并非如此,“根据国力,到了特定的发展阶段,必然要走这条路”。
“当然我们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就是7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他说,按照年龄轴去看,其实也是从摇篮到坟墓,也是全生命周期的保障。
“既要关注供给侧,保持潜在增长能力。也要从需求侧,从共同富裕入手,保障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实现潜在增长力”,蔡昉强调。
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