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去年11月,HKEx提出提高主板上市门槛,遭到业内强烈反对。有鉴于此,HKEx可能会放弃将主板上市的盈利要求提高一倍的建议,而采取折衷方案,将三年累计盈利门槛由原先建议的1.25亿港元调整至8000万港元。
对此,《证券时报》记者要求港交所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实,并表示对此不予置评,咨询纪要将适时公布。
近年来,港交所频频发布上市改革新规,旨在一方面加强新经济对独角兽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大对空壳股的打压。这让本来就供不应求的创业板雪上加霜,几乎失去融资功能。据了解,HKEx打算改革创业板以振兴它。
港交所提高主板上市门槛建议遇阻
为了打击“造壳”,HKEx计划在2018年将主板上市的最低市值门槛从2亿港元提高至5亿港元,但当时并未相应提高盈利要求。因此,去年11月底,HKEx发起了提高主板上市最低利润要求的咨询,并提出了两项建议。
方案一,继此前最低市值增长1.5倍后,最近一年最低盈利要求由2000万港元增至5000万港元,前两个会计年度累计盈利由不低于3000万港元增至7500万港元,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1.25亿港元。
选项2是指1994年至2019年恒生指数的平均增长率,获得双增长。最近一年利润必须不低于6000万港元,前两个会计年度合计不低于9000万港元,累计三年不低于1.5亿港元。
港交所之所以提出提高主板上市的利润门槛,是因为2018年主板上市公司市值从2亿港元提高到5亿港元,但利润保持不变,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为了满足最低市值要求,上市申请人提高估值,并参照增长潜力证明其高估值是合理的。但这些低市值发行人一般为传统行业的中小公司,无法满足上市后提交联交所的盈利预测;
第二,这些低价值发行人可能不会上市融资用于业务发展,或者估值可能是为了满足市值要求而计算的,目的是制造贝壳出售。而且这些公司交易量少,股票流动性低,股权集中度高,容易被操纵,上市后不久股价往往大幅下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简而言之,高市值、低利润的上市规则所产生的套利行为,最终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扰乱市场交易。
为了修补这个漏洞,HKEx提出提高主板新股盈利要求,但遭到证券、会计、投行和立法会议员的强烈反弹。
上市公司商会理事长黄表示,涨幅过高,没有考虑到香港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本地企业可能专注于做本地生意,但香港市场有700多万人。HKEx只想在新经济中吸引企业,却赶不上小企业上市,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他建议维持现有的上市盈利要求。
伟达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伟表示,咨询文件严重损害了本土企业上市的信心,一次上市的成本至少要2000万港元,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一笔成本。他还指出,主板盈利要求20多年没有上调,可以上调,但建议幅度不要太大,三年累计不低于7500万港元比较合适。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害群之马,上市为壳制造,甚至操纵股价,但HKE
除了修补主板问题的漏洞,港股创业板也是一个问题,成为无利可图、无现金的庄家股的集中地,交易不畅几乎让创业板亏了
其最重要的融资功能。此前有媒体报道,港交所正在考虑采取措施令创业板重新活跃,让中小型企业有融资平台。
Wind数据统计显示,创业板一共有368家上市公司,自4月初截至5月6日, 日均成交额最高的为中国有赞,达到1.05亿港元,日均成交额在100万以上的近44家,占比12%,日均成交额在10港元以下的有195家,占比53%。
创业板总市值1489.89亿港元,占港股上市公司总市值0.28%。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目前还有十几家上市公司正在转主板,其中包括市值最高的中国有赞,总市值为414.24亿港元,若中国有赞转板成功,到时创业板总市值仅剩1000亿港元。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四个月,在GEM上市的新上市公司分别有75家、15家、8家和1家,占当年新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4.4%、8.2%、5.2%、2.9%;IPO融资分别为50.61亿港元、9.70亿港元、5.54亿港元、0.55亿港元,占当年IPO融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76%、0.31%、0.14%和0.04%。
今年新股上市方面,只有一家成功登陆创业板,有10家上市发行人递交招股书拟登陆创业板,但是截至目前没有一家通过聆讯。

雪上加霜的是,港交所此前修订《上市规则》,取消创业板发行人转往主板上市的简化转板申请程序,要求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的申请人必须委任保荐人,将创业板上市申请人的现金流规定由最少2000万港元提高至少3000万港元等系列措施,加大了创业板转主板难度。
一边是GEM市值不断萎缩,另一边又欠缺新增血液,无成交量。“创业板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长久下去,创业板完全失去了融资功能,那么其存在也毫无意义,如今的创业板已经是形同鸡肋。”香港一位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