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时候,我最喜欢语文课本,尤其是新课本发行后,我不得不读上面的故事。如果你喜欢,你必须读几遍。有些课文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也能说出一两句话。
现在做了家长之后,不管是出于公益(辅导)还是利己(记忆),我还是会看孩子的语文课本。然而看完之后,我却感慨万千:我连现在的课文都不知道。哪怕是神话传说,现在也改成“纪实性传记”了。
今天我就讲其中一个,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大禹治水》。
以下是课文节选,说是节选,也只是删去了背景介绍(52个字)。
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愈。当时有一个叫Gun的人带领大家控水。他只知道如何拦水。时隔九年,洪水仍未消退。他的儿子余继续治水。
余离开家乡十三年了。在过去的十三年里,他一直在跑来跑去,三次路过他的门。但是他觉得控水很重要,一次也没有进屋看一眼。
于从治水失败中吸取教训,采取疏堵治水的方法。他和千千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疏浚了许多河流,让洪水穿过河流,最后流入大海。洪水终于退去,毒蛇猛兽被赶走,人们搬回了家。大家在被淹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人民再次安居乐业。
这个爸爸很模糊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是非常不满意的。也许是我对范文的评论比较多,然后换个角度看文字。如果这篇课文的主角不是大禹,而是换成了另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的话,这篇课文可能都称不上范文,平淡无奇,缺乏铺垫和升华,甚至吃起来像流水账。孩子怎么会喜欢这样的文字呢?也许,读者会说,这是一个失败的父亲。
例如,父亲在课程中的角色非常模糊。我们只知道有一个叫Gun的人在危机中奉命治水,但方法不当,最终失败了。然而,这篇文章没有解释这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的孩子的。
记得一个小品里的一句台词:你是什么样的人,现在心里很模糊。你知道,这个父亲是失败有很多种,并不能说一个人失败了,他就不值得尊敬.
这一点在前几版(人民教育综合版、江苏教育等)都做得很好。这也是后面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见到人们受苦,鲧很着急,就把天上的
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可是,这个法宝对洪水无效,他最终失败了,天帝知道鲧偷了息壤,大怒,命令火神把鲧处死。这就有点普罗米修斯的味道了。即使如此,鲧也不忘嘱咐自己的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你看,文章这样处理的话,这位父亲的形象立马就高大起来,之后大禹的努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故事无传奇
可能是出于改版的需要,现在的课文删去了许多神话传说部分的情节,删去这些情节虽说让文章更写实,但从另一种角度说,也让孩子失去了想象力,文章也没了趣味性。
要知道,神话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合常理,打破常规。

除了上面交代的“息壤”、“天帝”“火神”,之前的版本还有一个传奇的情节,那就是大禹的出生。
大禹出生这个情节可能有些争议(直接写还不过审,大家自行搜索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鲧的不甘,和遗志的传承。
插一句题外话,在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儿子启是怎样出生的,又有怎样的寓意呢?
这个大禹不立体
之后,大禹出场了,不过这次的课文同样简单,我们只知道大禹带领着众人,换了一种治水方法,就成功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塑造几乎没有,这跟某个版本提到的挽着裤管亲力亲为比起来,要失色不少。
当然,有一点还是保留了的,那就是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是少了对大禹妻子和儿子的描述。

这个结尾缺教化
也正因为这一版本缺失的细节太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这篇文章的草草收尾,甚至最后常见的升华中心的那段话,直接就舍去了。
之前有一版结尾是这样的,“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和英雄。”

减负还是缩写?
两相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这篇课文是有多么“不成功”,这就跟我常常提到的名著改编版一样,一本名著经过删减,整合成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语言,这部作品原来的底蕴和精华,有的时候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我称呼这些作品为“缩写”,而不是改编。但即使是缩写,这篇课文的改写也是不成功的,或许神话情节不应该出现,字数也不能太多,但并不影响对人物的刻画,如果教材的编写者,这点功底都没有,干脆就别编教材了。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我们学语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继承和弘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伦理道德,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如果一篇课文,最终只剩下从课文中提取“生字词”时,这还能叫语文吗?
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现在我们的教材编者,审核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求实,哪怕因此失去文学性和趣味性,也在所不惜,但是,语文作品难道只有纪实作品一种吗?
前几天,讨论教材的改版时,有网友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就借用一下,当作是这次的收尾吧: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语言追求准确精练,文学追求艺术美感,非要较真那就成了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实在是本末倒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