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是南康客家的老行当。“男人善于承载一切”。在过去,大多数农村人只住在少数几块地里,很少有其他谋生的方式。儿子长大后,希望能学一门手艺。木匠是年轻人喜欢选择学习的手艺之一。
南康的老歌谣唱得好:
太阳升起时有点黄,
想想木匠。
嫁给木匠真的很好,
有一个橱柜和一个盒子。
有烤火笼可以烤衣服。
年轻人懂木工,很容易娶到老婆。
然而,“做木匠”这个南康几千年的客家老行当,却发展成了一个产业,一个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产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南康不产木材,却做出了著名的特色产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访问南康后说,南康的经济“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对别人特别,人与人之间是四面八方的团结”。
那么,这种“无中生有”依赖于什么呢?它取决于南康人血液中流淌的精神、客家精神和文化精神。
南康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兼容、同化、改造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心理认同,造就了他们与生俱来的革命进取精神。最终形成了尊报为先、爱国爱乡、崇文敬教、耕读传家、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穷时思变、勇于开拓、团结协作、兼容并蓄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精神的体现,是在中华民族精神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彰显。这里重点讲一下南康人的两种精神:一种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是掌握各种艺术的精神。
; --tt-darkmode-color: #464646;">“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是客家人在世世代代的农耕生活中领悟出的一条朴素的真理——实实在在,也就是南康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因此,无论遇到艰难险阻南康人都能保持艰苦创业、勤俭奋发的特性,崇尚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南康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李嘉诚曾说:“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李嘉诚能够成为华人首富,正是依靠客家人共有的开拓进取、勤奋求知精神。
古老的中原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根本特点就是重农恋土,古中原人如此,从古中原走出的客家人也是如此。客家人的许多民风民俗都与重农恋土的文化精神有关,如注重耕读传家的道德训诫,土神崇拜,谷神崇拜,张贴春牛画等等。耕种与读书是客家文化两个基本源头,“茅寮出状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客家妇女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客家人重农恋土精神的形成,一方面与传承中原农业文明精神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所谓“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在荒凉的山区,他们只有靠山吃山,在山上开掘土地,种植谷米,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得几碗饭,神仙都唔贪”。这句客家民谚最形象地说明了客家人所奉行的“民以食为天”的古训。靠山吃山,山里的草、树、竹等,都是生活的可用之材,因此,在农业社会,南康有一批以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手艺来谋生的人,如木匠、泥水匠、裁缝、铁匠等。手艺人的技艺主要靠世代相传的拜师传承。

正是靠这种精神,南康的家具产业才能在全国独树一帜;相信,继续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南康的家具产业前景灿烂,将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家具产业领域独占鳌头,“当惊世界殊”!